好逛的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日本乡村复兴范本的中国实践

  • 2023-02-18
  • John Dowson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排名第一的癌症,每年有超过80万的新发病例,并且肺癌早期没有明显表现,许多人一查出肺癌,病情往往已经进展到了中晚期,此时治疗难度明显增加,许多患者最终因此而失本站

好逛的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日本乡村复兴范本的中国实践本站

  假日里,乘轮渡登上江心岛,在幽静的村庄里探访精心改造的老建筑,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与本地志愿者聊聊艺术与生活,再去艺术家“装修”的餐厅品尝新鲜食材烹制的特色菜肴。惬意的乡村艺术之旅,将珠三角和更遥远城市的人们吸引到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南部的西樵镇,依山傍江,是岭南醒狮文化发祥地、黄飞鸿故里。去年11月开幕的“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让这个小镇成功出圈,成为今年春节假期热门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再度引发对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讨论。

  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组艺术家,被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召唤到这块对当代艺术颇为陌生的土地。艺术家们在地创作的73个艺术项目,分布在西樵镇17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八个区域。西江平沙岛上日渐凋敝的村落,繁华消逝居民外迁的太平墟,广府传统村落松塘村,岭南水乡儒溪村,居民搬离仅剩废墟的凰岗村,新兴的小镇中心听音湖,以及西樵山和渔耕粤韵景区,都能欣赏到创意精妙且立意诚恳,并结合了南海鲜活历史、文化、风俗与日常生活的艺术作品。

  2月19日,3个月的集中活动期结束后,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进入日常运营期,一些作品和分区调整后,观众游客可以在一年的四个季节展期中持续观览艺术节。据了解,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计划在10年内举办五届,每两年一届,从西樵镇起步向南海区全域铺开,由“大地艺术节中国授权机构”瀚和文化创始人孙倩担任总策划,大地艺术节创始人北川富朗任顾问。日前,第一财经在上海专访了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总策划孙倩。

  孙倩2015年与大地艺术节结缘。采访中,她用“亦师亦友”形容自己与北川富朗的关系。在日本,大地艺术节体系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取得了巨大成功,影响远播海外,在中国引发广泛关注。艺术推动乡村复兴的模式能否在中国获得成功?在疫情末期开幕的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正在用实践予以回应。

  1月中旬,第一财经记者前往探访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两天内走访了平沙岛、太平墟、西樵山和凰岗村四个艺术区域。西樵镇距佛山市中心20多公里,艺术片区散落分布,自驾探访较为方便。官方观览指南称一天走完没可能,三天行程最合理。许多参观者也推荐安排三天行程,有人表示,如果想打卡每个艺术项目且认线天时间。

  第一财经从主办方处了解到,三个月里,近70%的参观者来自大湾区,超30%来自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四川等地。大湾区的参观者多为周末前往,其他地区的游客停留时间平均约为2.5天。据主办方观察,相当一部分人的出行,会串联起湾区的多处艺术活动和场馆,如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广州三年展、顺德的和美术馆等。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落地南海,促进了大湾区艺术活动形态更加多元立体,丰富了这个经济强势区域的艺术生态。

  第一财经记者在西樵镇探访的平沙岛、太平墟、西樵山和凰岗村四个艺术片区,体验各不相同,艺术项目依据在地创作的原则,与具体的地点和场域形成密切而有温度的连接,惊喜不断。

  平沙岛是西江中的一座江心洲,曾经以养蚕和种植甘蔗为主要产业,待上世纪十年代这两项产业退出,小岛陷入产业凋敝、人口流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境遇,加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空心化日益严重。在南海区政府的建议下,大地艺术节来到平沙岛。

  在沙头村,建筑师藤本壮介将村口闲置已久的蚕房改造为美术馆,屋顶部分瓦片被更换为玻璃瓦,光影迷离,宛如步入森林。在这座特别的美术馆里看展览,与热情的志愿者攀谈,能感受到远离都市的小岛正重新集聚活力和自信。

  高瑀的作品“种植屋之梦”,是一件童真而温暖的作品,不宽敞的房间里,一个少年模样的巨大玩偶席地酣睡,从他头顶长出的嫩芽冲破屋顶,伸向天空,与旁边黄皮和龙眼树为伴。平沙岛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劳作者多为老人,艺术家通过作品回望当地的过去,也向年轻人发出了邀请。

  在艺术项目与农庄餐厅组合而成的“海边餐厅”,艺术家刘庆元将霓虹灯、木刻、绘画、影像等与方言、民俗、农产品、特色菜肴组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感官效果,坐在这样的餐厅里,难免迫不及待地想品尝一番。餐厅老板阿敏也是艺术项目的参与者,面对游客又成了志愿者,他说,水牛奶浸鸡等本地菜肴非常受欢迎,大地艺术节让生意好了很多,经常忙不过来。阿敏是岛上不多见的返乡创业青年,加入艺术节项目后,他认识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和游客,更加认可自己回到乡村的选择。

  说起与南海区的合作,孙倩觉得有“双向奔赴”的感觉。各艺术项目片区的居民尤其是志愿者们,与因大地艺术节而来的艺术家和游客,未尝不是如此。人是大地艺术节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它的目的。

  2016年8月,孙倩在越后妻有创立中国艺术基地华园,真正进入到大地艺术节的体系,“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与日本团队一起工作时,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工作以及方进入了她的视野和实践。“一个当代艺术领域的大型活动,在特别偏僻的山区举办,而且是持续举办,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大量工作和背后的逻辑。”中国艺术基地的经历,让她更加认可大地艺术节的模式。

  2021年,孙倩在景德镇市浮梁县寒溪村推出了“艺术在浮梁”村落艺术计划,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小小的村落吸引了约5万人到访。随后,她接到南海区政府的邀约,回忆起初次交流,孙倩对现任南海区区委顾耀辉的一句话记忆犹新,他说“我们南海好东西特别多,但是散落在各个地方,所以特别需要一个线索,把它们像珍珠一样一颗颗穿起来,你们大地艺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能够把南海这些宝物串起来激活的项目”。

  “大家对艺术节有高度的认同,其实这样的模式在中国真的是还没有,‘艺术在浮梁’的规模很小。”与南海区委区政府的多次沟通,以及随后对海南各个区域深度考察后,孙倩了解到当地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以及乡村空心化、产业升级转型等问题。她也更真切地意识到,对于这个在中国本土举办的大地艺术节来说,当地人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地艺术节)一旦启动是要持续的,我们是外来者,那一定是(主要靠)本地人,从区里的领导到镇街、到村社,最后到老百姓,我们要和他们一起工作,一起共建才可行。”

  南海区领导和各级基层干部以特别开放的姿态欢迎大地艺术节,“人的共识是重要的,大家的认可是重要的,没有这个基础,很难让一个项目持续下去。”孙倩告诉第一财经,从考察、沟通到项目方案确定和落地,大地艺术节的工作非常繁复,涉及的领域和层次非常多,大地艺术节团队多次到镇、村和社区考察,为后续的合作打基础,团队与当地各方也在这一过程中彼此影响、互相学习。

  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主题“最初的湾区”,体现出各方对它的期待。“大家对它要带动(湾区)文化这个事情其实是不谋而合,”孙倩说,大湾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与发达而有活力的经济相比,大湾区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亟待发掘。 “‘最初的湾区’,其实是让大家在大湾区这样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概念下,能够回过头来去看一看这个地方曾经拥有的和现在还保留的文化宝藏。我们通过艺术节,通过当代艺术的方式给它挖掘出来。”

  西樵山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历史文化传统丰富。“天下醒狮皆出南海”,功夫和高桩醒狮长久以来都是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西樵山下的黄飞鸿狮艺武术馆,每天都有醒狮武术表演。最初到南海观看醒狮表演,孙倩被年轻表演者们的精气神打动了。“都是年轻的学生,他们身上的那种力量,特别精神。”这份感动后来转化为艺术节的项目之一“醒狮操”,孙倩希望经过艺术转换的醒狮文化能让更多人亲近、体验和理解南海精神。

  平沙岛的历史、风俗和日常生活,同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大地艺术节的艺术项目片区后,平沙岛的地理环境,优质农产品和早年养蚕留下的多处蚕房,都转化为艺术创作和发展文旅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从居民外迁到如今游客不断,当地人的信心也得到提振。

  当地居民在艺术家的作品里讲述自己的生活,也作为志愿者也用热情的眼神和朴实的言语邀参观者聊天交流。能在本乡本土与远道而来的人们聊自己的生活、村庄的历史,这独特的经历带来的激励和喜悦,展示在他们的脸上。

  大地艺术节进入平沙岛之后,从落地到最后呈现,孙倩看到当地人的明显变化。她认为:“艺术作为媒介一定要与当地发生关联,所以项目的沟通过程、落地过程、制作过程,到最后当地老百姓作为志愿者参与的过程,这些过程尤为重要。”

  连缀起乡土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艺术项目,让不同年龄、不同地域和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们很容易亲近、融合。第一财经记者探访平沙岛、太平墟、西樵山和凰岗村等艺术项目片区时,看到志愿者、当地村民与外来者的交流非常融洽自然, “在我们的艺术节上,大家都很放松,很容易和陌生人打招呼,特别容易建立联系。其实这种人的交流和流动,我觉得是大地艺术节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孙倩说。她希望外来的参观者们也能转换身份,成为大地艺术节的一部分,融入艺术场域和当地的日常生活。

  用艺术唤醒当地人的自豪感并感动外来者,这样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才能把自然、文明和人类之间的社群关系清楚地展现在眼前。北川富朗将艺术视为调整自然与社会的方式,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并非照搬日本经验,面临不一样的系统性挑战的同时,也得到宝贵的实践机遇。

  在乡村做大地艺术节,与在城市美术馆里做当代艺术不一样。“工作方法不同,创作理念不同,创作手法也不同,就是因为环境不一样,所以它要求你必须根据环境去工作。”孙倩多次强调在地性,“包括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工作方法,一定要尊重当地、融入当地,用敬畏和谦逊的态度去来做这个事情。”大地艺术节要求艺术家不能用直接搬过来的现成作品,必须要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创作方案,“有点像命题作文”。艺术家考察和创作的过程中,也和当地的老百姓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在太平墟,作为艺术家eico的项目“家的风景”的一部分,一处老房子被改造为舒适自在的家的空间。艺术家用创作告诉当地居民,老街上的老房子,可以看到漂亮的风景,稍加改造就可以很舒适,让大城市来的人也很羡慕。这位艺术家当地住了45天,创作的过程中,整条街的居民都被她动员起来。“大家都知道她,然后有什么事也都去帮忙,这是我们特别想要的。”

  接受采访时,孙倩多次提到大地艺术节的系统运营问题。在南海,她和团队要对接区、镇、村社和老百姓,还有一些园区、景区以及企业,许多问题已经超出了艺术的范畴,触及并承担起乡村建设与社会治理层面的需求。“乡村治理是一个概念或者目标,需要很多特别细小的行为来实现,比如大家打招呼、比如每个人对家乡的自豪感”。

  集中活动期结束后,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进入春夏秋冬四季日常展阶段。孙倩告诉第一财经:“南海区有一个街道和六个镇,下一届会从西樵镇拓展到另一个镇,到第三届的时候可能又会增加一个镇,将逐渐把艺术项目布局到南海的各个地方。”展期长达10年,南海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如何做到系统性的可持续运营?

  孙倩告诉第一财经,日本大地艺术节的持续运营由非营利组织承担,他们的运营模式无法照搬到中国,国内也没有现成经验。“在南海,我们联合成立了运营公司,叫在地生花,主要还是由我们的团队来运营大地艺术节。”

  孙倩对大地艺术节的定位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系统工程”,她从西樵山“珠江文明的灯塔”这一地方文化属性出发设计大地艺术节。“散落在各个地方的记忆和生活方式,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亮点挖掘出来,把它放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地方,了解传统的技艺、民俗。我认为(南海)具备代表中国让世界去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

  大地艺术节的系统运营,伴随着重新认知与优化自然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转型与人才回归,以及培育公共意识与人文素养,激发本土文化自信,促进交流等内容。在孙倩看来,持续推进的大地艺术节和它的支持体系能给乡村带来改变。她认为,艺术乡建应该进入乡村建设的整体基因链条,与地方发展需求相匹配,与乡村居民的切身利益相匹配。

  “艺术日常,在地生长”,每一个去南海看大地艺术节的人,都是这场由艺术推动的乡村变革的参与者。

本站  美东时间周四,美股三大指数大幅收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