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明确到2023年,高效节能变压器在网运行比例提高10%,当年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75%以上本站
时政热点重磅盘点:2022年中国经济14个新亮点→本站
2022年的中国经济,并不寻常。面对艰难险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2022年10月份,很多人期待中国三季度经济数据的出炉。这种期盼是有原因的。2022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但在疫情等非预期冲击下,二季度经济增长下行至0.4%。中国经济能否顶住压力,扭转下滑趋势?
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经受住了考验。2022年第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9%,10月份、11月份延续恢复势头。其中,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也不断改善,整体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表现也依然突出。其中,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与此同时,10月份,欧元区CPI同比上升10.6%,创下历史新高。美国11月份CPI同比增幅虽高达7.1%,但已是2022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说,在全球范围内,通胀带来的压力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持久,预计全球整体通胀率将在2022年达到9.5%的峰值。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说,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持续加大、国内疫情散发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承压前行,持续恢复,稳中有进,彰显了大国经济韧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2022年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先后四次召开会议,就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等进行了部署,各地按照既定时间表、路线图,紧锣密鼓推动相关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2022年4月,《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公布,明确了我国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行动纲领。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蒋毅表示,通过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制度规则的建立,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有助于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也有助于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进而释放持久动能。
“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牛育斌说,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我国出台了《关于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的意见》,推动各地建立健全保供稳价的“四梁八柱”,在加强价格监测预警的基础上,着力健全保供稳价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2年12月15日公布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前11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145万人,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22年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就业工作遭遇严峻挑战。这份最新出炉的成绩单可谓来之不易,反映出各地各部门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
2022年,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很多外出务工人员打工有了方向。在广西南宁,“小梁送工”盘活30多家企业农业基地与广西搬迁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震区的用工合作关系,帮助每个务工居民日增收入100元至300元。贵州实现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含监测对象)341.5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6.87%。
2022年,创客们的创业创新精彩纷呈,许多人靠智慧和勤劳创出一片天地。每年1300万城镇新增就业大部分是新增市场主体、初创企业增加的就业岗位,令人鼓舞。
2022年,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很多新就业形态领域催生了新职业。现在,我国以网约配送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为代表的新职业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正为更多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选择。
2022年以来,在乌克兰危机导致能源市场剧烈动荡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得益于体制机制优势以及科学决策,不仅油气、煤炭、电力供应保障有力,且价格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全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同比增长9.7%、3%、6.4%,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底气。
我国着力增强供应能力和弹性,能源供需保持总体平稳。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介绍,我国充分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加强重点产煤地区和企业生产调度。2022年前三季度,原煤日均产量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11.2%。全力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督促供应企业和地方全面签订供气合同,推进储气设施“应储尽储”。
能源安全立足国内,还要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2022年以来,我国继续保持清洁能源发展力度,稳步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的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比如乌东德和白鹤滩等巨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安全有序发展沿海核电。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型储能电站,不断提升系统的调节能力。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绿色动力。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1亿千瓦,同比增长8.1%。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5亿千瓦,同比增长15.1%;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29.4%。新能源开发建设成本不断下降,风电、光伏发电已全面进入平价无补贴、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
2022年,“三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乡村振兴形成新格局。这一年,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有序推进,农村民生跃上新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农业抗灾减灾等方面功不可没。到2022年末,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近八成的粮食将产自这些农田。”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表示,接下来,将逐步把全国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农业农村工作,农民增收是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的一条,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卫星拍下的照片见证着变化:脱贫地区集中的“胡焕庸线”以西区域,“夜光面积”持续增加。这背后是脱贫地区电网加大铺设,“四好农村路”不断延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下一步要继续稳政策,该接续的接续,该完善的完善,该创设的创设。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适当放宽监测对象认定,简化流程,做到及时发现、精准帮扶、动态清零。”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
2022年我国粮食再次高位增产,“大国粮仓”更加充盈,百姓的“米袋子”更加殷实。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新时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夯实了基础。
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这是中央、地方和亿万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过,我国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只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重大改进或突破,粮食产量才能再上新台阶。继党的二十大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后,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此外,面对粮食领域不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经受住了疫情防控、灾害应对等检验。近年来,我国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应急供应网点52983个,应急储运企业4199家,粮食应急配送中心3047家,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应急配送能力方面,推动粮食应急配送中心地级市全覆盖,逐步形成由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构成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
科技冬奥熠熠生辉,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如期完成,首架国产大飞机交付用户……2022年,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2022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为全球第11位,较上年提升1位,较2012年跃升23位。在132个经济体中,中国进入全球百强的科技集群数量达21个,比2017年增加14个,数量首次与美国持平,居全球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评价结果,反映出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的态势。”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邢怀滨说。
创新效能提升离不开大手笔的投入。数据显示,2022年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20万亿元,其中科学技术支出超过7000亿元,同比增长8.8%。
创新效能提升体现在高质量的产出。初步统计,2022年前9个月,173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万亿元、营业收入36.1万亿元、出口总额3.7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6.6%、8.2%和9.6%。
“当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院长马涛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球,无人驾驶汽车也跻身世界前列。其核心技术创新数据化、产业活动孪生化、技术产品服务资产化更新了传统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形成了面向数字经济的新优势。
从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到专项债券有力拉动投资增长,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成为2022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亮点。2022年,我国财政政策着力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通过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保证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推动财力下沉,持续改善民生,有效促进了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2022年,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集中发力,有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在支出政策方面,保持适当支出强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其中,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
面对收支“紧平衡”,我国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近9.8万亿元,增加约1.5万亿元,增长18%,增幅比往年大幅提高。
此外,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惠企利民资金全部纳入直达范围,资金总规模约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约1.2万亿元。
“总的来看,2022年财税政策能出尽出,留抵退税早退快退,专项债券早发快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高效平稳有序,在应对和化解超预期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
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实施力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传导效率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2022年,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根据宏观形势变化靠前发力,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再、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及上缴央行结存利润等方式投放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2022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1.51万亿元。同期,人民币同比多增1.09万亿元。无论是人民币增量还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均明显多增,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更创下有统计以来新低。2022年,我国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2022年9月份,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65%和4.30%,较上年12月下降0.15个和0.3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加权平均利率为4.65%,同比下降0.65个百分点。企业加权平均利率为4%,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人民币利率整体下降,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稳经济的关键是保市场主体。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金融业瞄准“助企纾困”这个重点,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实招,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外需收缩进一步显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对经济运行形成制约。相应地,信贷有效需求下降,4月份、7月份金融数据出现短期波动,人民币同比分别少增8231亿元、4042亿元。
越是面对下行压力,越要强化跨周期调节。我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国民经济运行趋于好转。2022年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比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
扩大有效需求,离不开金融的协同配合。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强化跨周期调节,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2022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在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下,重点纾困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受困行业企业等。截至2022年9月末,普惠小微余额达23万亿元;授信户数近5400万户,是2017年末的4倍。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们将持续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提效。”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表示,将与各方携手,激活文旅消费,加快促进行业复苏回暖,助力经济恢复向好。
2022年,作为交通运输大动脉,铁路在客货运输尤其是大宗商品和民生物资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粮南运、西煤东运等大通道均保持畅通。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国家铁路货物运输持续保持高位运行,累计发送货物35.71亿吨,同比增加1.8亿吨、增长5.2%。
从全国范围看,电煤等重点物资保障情况良好。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铁路部门充分发挥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疆煤外运主要通道作用,对各地电煤运输需求实行“充分满足、应装尽装”,畅通铁路与公路、港口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确保电煤运输畅通高效,较好保障了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针对部分时段和地区电煤供应紧张情况,先后下达39批保供调度令,对18个省份实施精准保供。2022年前11个月,国家铁路完成煤炭运量19.1亿吨,同比增加1.43亿吨、增长8.1%,其中电煤运量13.5亿吨,同比增加1.6亿吨、增长13.2%,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需求的同时,铁路部门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提升运输整体质量效率。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华刚介绍,2018年以来,公司多式联运运量连续5年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2年完成货物发送量较2018年增长21.7%。其中集装箱发送量全年预计完成5177万吨,较2018年增长4643.3万吨,增幅达870%。
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吸收外资破万亿元,前10个月引资规模已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在全球跨国投资疲软的背景下,中国引资规模稳定增长。得益于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变,并更加重视全产业链布局。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积极布局全产业链,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越来越突出,对跨国公司有着巨大吸引力。
谈及为何把亚太研发中心放在中国,安姆科大中华区总裁佘昕表示,从现有经济体量、未来发展趋势及人才储备等方面看,把亚太研发中心放在中国是最合适的,中国在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培养了大量人才,拥有十分丰富的研发资源。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吸引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如今,随着中国消费不断升级,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推动跨国公司在华布局更全面、更具针对性。
比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越来越精细。目前,可口可乐中国为国内消费者提供20多个品牌、约100多种产品。可口可乐中国携手两大合作伙伴——中粮可口可乐和太古可口可乐持续加码投资、布局供应链,通过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和系统协同效能,为本地消费者带来更多贴近需求的产品。未来5年,太古可口可乐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预计投资额将达55亿元,包括投建20条生产线。
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给予全体人民有温度的民生保障,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2年,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增加普惠性学位。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被压实,2022年秋季学期新增公办学位628.4万个、购买民办学位756.2万个……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生态,支撑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社会保障水平坚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努力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中央提高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基础上,19个省份全面落实“长缴多得、多缴多得”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各地已将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
2022年,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配套措施的意见》,推动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平稳实施。目前,这项惠民政策已在全国落地,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2022年,国家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快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A场不断完善多元融资支持机制,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有效推动实体经济复苏。这一年,我国资本市场发生结构性的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
2022年,沪深市场IPO和再融资合计超过1.4万亿元,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上市公司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制造业为例,截至2022年12月10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313家,占A股全部的65.5%。其中,高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121家,占制造业上市公司的65%。
2022年12月,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原则同意两地交易所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标的范围,互联互通的标的将迎来进一步扩容。这一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取得新突破。
“互联互通范围不断拓宽,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资本市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
展望2023年A场,业内人士认为,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进将成为“重头戏”。“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条件已基本具备,预计后续将平稳落地。”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表示,随着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将更加顺畅,资本市场吸引长线资金能力将继续增强。
本站 北京时间9月18日消息,美国商务部决定本周日(9月20日)起禁止TikTok在美国境内应用商店的下载、更新,并将于11月12日起禁止TikTok在美国提供服务,字节跳动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称:公司反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