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好评述性新闻

  • 2023-01-16
  • John Dowson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2日撰文称,金融服务供给主体,无论是持牌金融机构,还是新兴金融科技公司,都必须保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 郭武平表示,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和持牌金融机构一本站

怎么写好评述性新闻本站

  评述性新闻,有的叫加注新闻。它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或中间,用另一种口吻明显地加上作者的评论、分析、批注。这种评论、分析或批注,类似电影中的旁白,给人以引导或启迪的作用。

  这样说,有的同志会问:“写新闻不是反对议论,强调用事实说话吗?”诚然,新闻报道肩负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有些消息只告诉读者新发生或新发现的某某事实就够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写作只用事实说话,不需要什么评论。但是,有些新闻事实只是就事论事地报道又不够了。只有抓住事实发议论、说出看法或见解,才能“讲”清、“讲”深,点明问题的关键,提出发展趋势和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人们把报纸上的这种评论称为“画龙点睛”之笔,是颇有道理的。所以,有的同志说:“只‘画龙’不‘点睛’的记者,不是高明的记者。我们很需要学点‘画龙点睛’的笔法。”

  写评述性新闻,先应弄清新闻中的评论与事实的关系,进而把评述性新闻同评论区别开。报纸上的评论,包括社论、短评、编后和编者按等体裁,其写作或者是从分析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入手,或者是评论某一问题、某一事件,阐述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反映报纸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主张。各级党委机关报的社论,一般是代表同级党组织发言的。总而言之,报纸上的各种评论,都以发表言论为主。可是,评述性新闻仍然是消息而不是评论。它“源于事实,依托事实”,不能脱离新闻事实去空发议论。因此,评述性新闻写作是以事实为基础,从事实出发去议论。新闻中的评论,还要言简意赅,切忌“事实一点点,议论一大篇”。

  第一,新闻中的评论,不应是空洞的说教,更不该是硬贴上去的标签,是从报道的事实中引伸出来的“道理”,而且要得出自然而然的结论。写得好,新闻中的评论,可以启人深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人民日报记者曾写过题为《如此奇怪的‘进出口’贸易》的评述性新闻,该文主要揭露了某市化工进出口分公司牵线搭桥,让市里的二轻局和另一个城市的塑料公司先后六次与港澳地区的三家公司的商人签约,购买了一批高压聚乙烯。然而,这批“进口货”是国内生产的。它并没经过海关口岸,根本就没有离开过中国的仓库,最后却完全用外币支付,使港澳商人住白白赚了五十多万美元。新闻在列举上述的大量事实之后写道:

  “分公司为什么要如此尽力地帮港澳的公司商人从事买空卖空活动呢?为什么这笔交易如此顺利呢?要翔实地回答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然而,至今还有人认为这笔交易是‘三方满意’的事。港澳三家公司商人赚了钱;外贸没有吃亏——分公司不但没有少卖钱,还收了部分佣金;进货企业占了便宜——从国内‘进口’货物,可不交进口税和工商税。这两项税共计63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三方都占了我们国家的便宜。这种企业占小便宜、国家吃大亏,外商占便宜、我国人民吃亏的事,以后再也不要干了!”

  新闻中这样的评论,既顺理成章,又“一针见血”。在当时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新形势下,它对某些人如同“背上击一猛掌”,也是敲了一声警钟。

  第二,写好评述性新闻,又要立足一点,放眼全局。心里有了大局,才能跳出行业的狭窄的眼光而远眺四面八方,突破地区的圈子而纵览全局,从平凡小事中看到它对社会具有的普遍意义,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它的光彩,从事物的现状中预见到它的未来或发展的趋势。

  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新华社写的一些评述性新闻,都有这个特点。他虽然写的是战讯,却跳出了写一般军事动态的局限,紧紧地把握住战争的全局,通过一个战役或一个战果,精辟地分析了整个战场上的、军事形势,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必胜趋势,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以《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则新闻为例。在报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之后,引古论今指出南阳是兵家必争之地,点出我军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新闻最后评论指出:

  “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这样高屋建瓴的评述,使读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认清整个南部战线发展的趋势和军队走投无路的下场。实践证明,写评述性新闻,立足一点容易做到,要放眼全局非下一番研究功夫不可。

  第三,评述性新闻的写作,通常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有的边叙事边评议。有的评论又放在新闻的结尾。总之,不管怎么写,叙述事实和评论要做到水融,汇为一体。新闻中这种评论,可以是作者直接发言,也可借助他人的话来代笔。

  西方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经常采用“这里的观察还认为”“权威人士透露”“据消息灵通人士说”等等,都是引用所谓第三者的话来评论新闻报道的事实。这比记者“站”出来发议论,显得“客观”些、“权威”些,也更有说服力些。我们写评述性新闻虽然很少用这种手法,但是用专家或群众的议论来评述是不少见的。

  例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我国八亿农民搞饭吃的旧局面开始发生了变化》一则消息,首先列举一连串有力的数据,说明当前农村有一亿左右的农民已经从粮食种植业中转移到养殖业、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业、农副产品运销业等商品生产中。同时又通过数字的鲜明对比,用事实说明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粮食生产也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全国粮食总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新闻最后引一些农业经济专家的话说:

  “人们都还记忆犹新,在那个单打一抓粮食的年代,许多省市区为了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砍果树,伐桑麻,开山劈岭,拦潮围海,造田又造田,种粮还种粮,结果并没有给全国人民带来丰富的食品。现在,按照党的现行政策办事,不用八亿农民都去搞饭吃了,结果大家反而吃得饱、吃得好。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表明,我国农业正稳步而健康地走向专业化、社会化,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这种转化不仅关系着全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兴旺,也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兴旺。”

  这段权威性的评论,比作者“站”出来议论更有力量。它画龙点睛地指明了我国农村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深远意义,使新闻既有了思想深度,又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

  写好评述性新闻要求记者和通讯员既成为社会生活的观察家,又是新闻事实的评论家。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要十分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要掌握全局的形势变化;要洞察人们的思想动向。这样,在新闻写作时,方能以小见大,由大看小,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高屋建瓴去评述。也只有这样写出的评述性新闻才能反映出时代的脉搏、生活的激流和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本站  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机构应继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与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推动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地,发挥好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的政策效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