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召开视频会议宣布,以此次会议召开为标志,在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疆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据悉,经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本站
杨克:时代生存的青春书写丨文学评论本站
在这个全国人民终日身处居室、眼观疫情、心系天下的春天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主题写作活动。征文以“疫情时期,我们记录中国”为主题,面向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生,统一以“疫情时期,我在中国某地”为引题,以非虚构的方式叙述自己在居留地区的际遇见闻,文体、篇幅、视角、内容不拘一格;并且在公众号发布页面上,以颇具仪式感、现场感的地图标出写作地点和天气。据我所知,兼有这样鲜明的非虚构导向和广泛的地域代表性的文学记录,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在国内高校中当属首创。
尽管中国文学一直有介入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近十几年“非典”“汶川大地震”也催生过民间网络诗歌,但这样主题性、及时性、地域性的非虚构写作得以出现,还是有赖于新经济、新技术的成熟和新人口群组的成长。参与本次写作的同学们及其同辈人,有着00后、95后的社会学代际命名,他们的出生和成长适逢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期,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助推青年人依托自媒体写作、社交媒体传播,自主加入到非虚构写作阵营中。广外近年开设的创意写作中心在文学教育领域,颇有独辟蹊径、后来居上的朝气。这次活动尤其以大学生为创作主力,他们一方面具备相对成熟独立的身心认知、有着跨地域求学的社会阅历,另一方面又尚未受到创作上的功利考量和诸多束缚。
他们第一时间以自述或转述呈现民间现场的真实生活,他们的作品如日记、家书、叙谈一般,平实,客观,克制抒情,不渲染修饰,也不留待时过境迁再行追忆,让读者有亲历其事、身临其境之感。首先冲击我们内心的是来自疫区核心的现场实录:《武汉,是我唯一的家!》由武汉本土女大学生邱敏娜讲述了在武汉市中心坚守的经历,见证了这座城市及其民众如何在寒冷阴雨和寂静中团结一心、奋发求生;《4个武汉青年的“小”事》讲述除夕夜武汉当地居民以“武汉加油”相互鼓励、迎接新年,这一幕让人屏息静气的场景清楚明白地表述恐惧不能毁灭生存、反而激发出更炽烈的爱与希望。
也有同学讲述了自己的住院、隔离观察或者与确诊患者接触的经历,如《我距离新冠肺炎是那么近》写了身边的老婆婆获知确诊后只是“轻轻道了声‘哦’,便随着医务人员去办理治疗手续”的细节,这些场景相互叠加,真实还原了处于疫情中心的立体生活场景。
其他省份的同学也记录了自己窝居度日,逐渐适应了学业、行程、聚会等暂停的现实,想方设法从生活中发掘出新意和生趣的过程。比如《云端上的青年跨国活动》可谓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网络版,身处北京的作者,参加的中日韩青年创业大赛从线下活动改为线上会议,作者通过与日韩青年的文化交流,彼此鼓劲安慰;《我们家的“文艺抗疫”》作者除了自己发推文网上抗疫,还教会年过七旬仍活泼好动的奶奶使用抖音,与人们分享居家歌舞健身的心得;《我和妈妈上网课》的作者,与身为高三老师的母亲一起,从零开始学习上网课和教网课;就连小学生作者也能把自己写出第一篇英文科幻小说等生活小景写得饶有趣味,为黯淡日子添上亮色。
值得一提的是几位港澳台同学的来稿,为内地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记录了当地学校停课、但各行各业井然有序的社会场景。而《疫情时期我在归国——从意大利回到祖国》一文中曲折的情节印证着疫情无国界,作为都灵大学交换生的广东阳江张宸同学在文中记录了自己在今年2月上旬,经历机票改签、9小时的长途航程后终于回到家里的经历。
除了记录自己的生活,同学们也讲述了关于家人和家庭的感人故事,通过对话、内心独白、场景描绘、气氛烘托等方式,记录了亲身承受的生存困境和情感波澜。医护人员是疫情不可缺席的主角,《壮士出滇,我的军医父亲在前线》讲述的正是一位援鄂医护人员的家庭故事。军医父亲作为当地医院唯一的驰援者,主动请战孤身赴险,作者自己和母亲忧心忡忡地关注前线报道,全家人还得对远在西安、身患重病的奶奶隐瞒父亲出征的消息,当中不忘追溯了父亲多次因公无法探望盼子心切的奶奶的回忆。由一线逆行者的家人亲口讲述英雄的取义舍己、家人的担忧、包容与祝福,让高尚品德找到了人间烟火的落脚处,具有了亲切可感的说服力,唤起读者的敬意与赞美。
同学们还记叙了自己疫情期间加速的身心成长、家庭角色的转变,以及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我在老家避难》一文中,作者写到自己说服了老人戴口罩、为家里采购消毒品与必需品、感到自己当起了家里“话事人”,元宵节一家人吃汤圆、通过视频团圆、看着村里放烟花的温馨场景,寄托了平凡大众在困境中始终追求的朴素心愿。《一个饭圈女孩眼中的温暖与力量》展示了非常励志“个案”,一个湖北“饭圈”女孩,目睹身处的随州小城市一线医护的困难后,联合网上小伙伴募集粉丝公益捐赠,受到主流媒体重视并得到切实援助的过程。而《故乡的颜色》中侯奥慧同学讲述了自己主动跟爷爷一起下沉农村当防疫志愿者的故事,从中感受到村民的捐赠热情与无私的温暖,坚定了对大地复苏的希望。这些虽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记录了青年人经历风雨洗礼,丰富了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的动人记忆。
特别有价值的是,不少作品涉及了中国偏远地区的抗疫,这是其他叙事文本较少涉猎的内容。身在帕米尔高原边陲新疆喀什的汉族杜洁同学,通过《一位武汉返疆女大学生的隔离经历》,讲述了跨民族、跨语言的人情交流。隔离点内不懂汉语的维吾尔族大妈送上自带的馕,驻守的维吾尔族医护姑娘每天为隔离者送饭菜并以乐观话语慰藉民众情绪,还有一大批24小时坚守岗位排查人口、为封闭小区每家每户送菜、倒垃圾的社区干部,正是他们的身体力行,汇聚成了同舟共济的温暖包容。
此外一些作品也以温情而客观的眼光,重新端详乡村生活的简朴和厚实。事实上,乡村、田地、亲情,作为生命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恒久纽带,永远不会丧失其精神意义,反而特殊的春节和疫情背景使它显得弥足珍贵。青年人通过亲临其境的自述写作,复活了作品的生活质感和生命气息,呈现出了一个质地宽厚的乡土中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差异和代际隔膜的消融。
可以说,这些非虚构作品充满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深切的现实意识,已从文学范畴延伸至社会学、历史学层面,保存了一部活生生的民生民情百科全书。它们引领我们穿梭于东部西部、南方北方、沿海内陆、从一二三线城市至县镇农村,从河西走廊至雪域高原、东北冰城至滨海小镇、跨越南中国海直至港澳台。人们在疫情期间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就是中国社会芸芸众生的缩影,也正是中国地理、文化、社会多样性淋漓尽致的反映。这些作品千丝万缕地汇合成一张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社会网络,殊途同归地上演着一幕幕相似的求存、求真、求善、求乐的时代场景,丰富着也重塑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神。
本站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公卫体系形成严峻挑战,改革已刻不容缓,特别是预警体系。 截至北京时间11月4日21:05,全球累计确诊4789.59万例,累计死亡121.8万例,累计确诊国家和地区数近200个。 新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