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格局、新区域发展 “第三届中国区域经济学者论坛”在上财举办

  • 2022-06-11
  • John Dowson

8月13日,康希诺(688185.SH)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交易,成为首个A+H疫苗股。209.71元/股发行价,也使康希诺成为科创板发行价第二高的股票,仅次于石头科技,更被投资者认为是一只“大肉签”。首日交本站

新时代、新格局、新区域发展 “第三届中国区域经济学者论坛”在上财举办本站

  2021年9月25日,第三届中国区域经济学者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本次论坛是由经济研究杂志社、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由经济研究杂志社、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

  参加此次会议开幕式的嘉宾有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经济研究杂志社副主任倪红福,经济研究杂志社副主任谢谦,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郁建兴,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赵儒煜,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爱君,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兰冰,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老师、同学参会。开幕式

  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主持开幕式,并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致辞并表示,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以及“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作为中国党的发源地,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在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应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新发展进程中大学担当起这一社会责任是当今时代最鲜明的主题。在此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做了全面的研究和部署,自去年新冠疫情发生以后,上海财经大学撰写了共近两百篇政策咨询报告,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本次论坛“新时代、新格局、新区域发展”的主题就是在践行总和党中央对大学的期盼,论坛的研究成果将为国家发展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最后,许再次感谢大家参加本次论坛以及对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工作的支持。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倪红福致辞表示,区域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连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桥梁,更是研究中国问题、中国特色、中国实践的重要窗口。《经济研究》期刊重点关注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他从论文选题、投稿周期、文章内容、刊发流程等方面向大家简要介绍了《经济研究》期刊的投稿规则,也对大家文章投稿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倪红福认为举办此次中国区域经济学者论坛具有重要意义,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成功。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上半场由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郭爱君主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做了题为“新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研究的趋势 ”的主旨演讲。首先,刘院长指出中国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种问题交织,中国已经步入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刘院长认为应该从“效率、公平、安全”三个方面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他提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遇到的五大问题:财政压力与以地生财导致的增长动能不足、粗放扩张模式引发的区域效率提升困难、区域落差影响着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效果亟待提升、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效率亟待改善。因此,新发展格局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经济增长、供给优化、深化改革、均衡发展、扩大内需、高质量开放”六大新要求。

  其次,刘院长分析了当前区域经济研究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区域经济学与新技术新方法之间的交叉应用,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导向”日趋明显,新环境之下的区域经济研究呈现多元热点,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创新与中国化。

  再次,刘院长表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虽然来源于西方,但在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都有所不同,中国区域经济理论需求呈现出独特性。此外,互联网、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环境变化对区域经济研究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刘院长认为中国区域经济研究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突破西方对城市经济与区域科学的认识认知,也要为探索中国区域经济实践方案提供有效理论支撑,最终要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

  最后,刘院长提出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五大方向:第一,与双循环格局相适应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以产业链重构为基础的区域间产业关系理论;第三,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内需规模的理论;第四,地区间关系协同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第五,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对外开放理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洪俊杰教授以“立足新阶段,构建新格局”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洪教授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出现了三个特点:新平庸、经济增速的分化、脱藕化。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因为全球主要经济体老龄化日益严重、创新能力不足与跨境投资信心不足等。

  洪教授认为,当前全球化进入了调整期。未来全球化可能出现服务化、数字化、区域化等特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的长期主动作为,要做到全国一盘棋,构建开放的双循环。研究显示国内上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可以畅通国内循环、增强国内循环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国内循环畅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要重视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并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和潜力持续扩大,投资规模和潜力持续提升,但投资风险问题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最后,洪教授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要基于中国的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并结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理论体系,讲好中国的对外开放故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久文以“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均寿命的关系研究”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孙教授从“十四五”时期的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发,阐述了“十四五”规划中区域发展战略六个方面的内容: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孙教授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均寿命存在紧密的关联的重要命题。围绕该命题,孙教授从三个尺度上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均寿命的关系。在国家尺度上,人均寿命越高的国家,人均GDP越高,欧洲、北美洲和澳洲地区人均寿命和人均GDP最高,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在省域尺度上,我国上海与北京的人均寿命最高,东部和东北地区人均寿命领先,中西部省区市的人均寿命相对偏低,西部地区的青海、云南、人均寿命不足70岁;在城市-县域尺度上,我国入选长寿之乡的有81个县级单位,仅有1个市级单位丽水入选。影响人均寿命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实力、地区医疗水平、地区生态环境、区域民众健康意识和区域社会治安环境。我国已经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人均寿命延长的重要因素。他指出,把提高人均寿命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标准,应从三个方面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第一,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业以及运动休闲业;第二,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需在水体、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三方面齐抓共管;第三,加快健康社区建设,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对社区医生的培训力度,社区环境治理和社区体育运动两手抓。主旨报告下半场由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兰冰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教授做了题为“共同富裕建设的正义论”的主旨演讲。会上,郁教授结合亚里士多德和罗尔斯的理论对共同富裕论展开了深入讨论,提出自身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根据中国独特发展特征对共同富裕实践路径提出建议。郁教授简要介绍了共同富裕建设的时代背景,即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浙江省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与不少学者主要从思想史上寻找资源、从价值理念上讨论共同富裕的做法相比,郁教授更加强调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调从乌托邦向现代公共政策转变的时代意义;基于不少地方竞相过多过高承诺民生和社会保障水平,郁教授更加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性、可持续性维度,即使是作为示范区的浙江省,远未到达仅仅在分配领域就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郁教授更加强调共同富裕与市场经济的相关性,强调合理差别。在此基础上,郁教授提出,我们要追求实现的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共同富裕。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到罗尔斯、诺齐克、阿马蒂亚森等正义论的考辨,郁教授将共同富裕解读为:通过补偿和矫正制度性因素导致的不平等,让全体人民有机会、有能力均等地参与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相应地,推动共同富裕,首先必须在顶层设计上破除既有制度性因素对民众自由和权利的侵害,保障民众有行使自由权利的机会。同时,必须最大限度推进民众有能力机会均等地参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在分配正义上共享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倾斜,最大限度补偿和克服“马太效应”、“阶层固化”对社会弱势群体行使自由权利和可行能力的影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赵儒煜教授以“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几个思考” 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围绕“东北振兴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推进市场化改革?东北的创新怎么了?人才流出怎么看?东北优势何在?”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赵教授认为,东北振兴的关键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传统模式无法实现东北的振兴,因为传统模式形成于特定的时期,其表现的只是产量高,而不是产值高。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符合新形势的要求,是适应需求结构的升级的反映,市场化改革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赵教授还深入探讨了国企和民企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推动国企改革,另一方面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市场填补市场空白。赵教授强调,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市场化,但是市场化却不等同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股份制只是组织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需要区分国有经济的范围:关系国际民生,肩负着保障经济稳定运行的重担,这部分是要牢牢抓在手里;而关于生产满足个体需求的竞争产品,是可以交给市场来评判的。

  东北的创新是赵教授关心的话题,他认为东北创新的症结并不在于创新转化率,而是在于创新投入低和创新产出低的问题,特别是创新对市场的追求不足,应该以需求结构升级趋势显著的区域创新效果最佳,顺应市场潮流的企业创新成效最佳,区域创新的市场化加速推动经济增长。

  赵教授认为,东北人才流出利大于弊。从全局上看,可以提高全国的劳动生产率,避免人才闲置。从东北上看,可以减轻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节省人才培育成本。从个人上看,实现人生价值,回报乡梓自有时。留住人才的思维定式是不必要的,我们要实现人才的进出互动,要交流,有好机会人才自然来。

  最后,赵教授总结了东北的优势。他认为,虽然产业技术体系进化滞后、国有企业市场化步伐缓慢、民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政府管理模式固化、创新迟缓、人才流出、经济发展失速,但振兴的迫切性,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优势,穷则思变,物极必反。东北的困境就是改革深化的最大动力,就是振兴的最大优势所在!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做了题为“新发展格局下的上海对内开放”的主旨演讲。张院长指出,在内循环的背景下对内开放与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开放与区域合作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表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以区域合作为抓手,更加有效地消除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更加有效地推动不同领域的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路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思路选择。上海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发挥着国内国际要素汇集和配置资源的枢纽作用。在对外开放方面,上海在建设国际友好城市、进出口等方面已深度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在对内开放方面,上海也有诉求、有基础、有潜力,对内带动和辐射长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不断探索区域协作的新形式和新举措。未来,上海要下好区域协作的“先手棋”与“一盘棋”。在战略上加强顶层设计,多方位全面系统深化区域合作,与地方的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体现互利共赢,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空间上依托重点突破,都市圈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此外围绕水陆运输重点枢纽,参与推动形成长江经济带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方向上统筹全面推进,聚焦重点产业,通过布局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促进以产业为基础的大循环;在机制上推动合作共赢,探索以上海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常态化、灵活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坚持全面统筹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及时议定跨区域合作的建设重大事项,协商解决具体问题。9月25日下午,会议开设分论坛进行论文宣讲环节。本次论坛共入选了《区域政策路径之争(2021) 》《地铁如何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来自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证据》《偏向性技术进步与中国地区要素价格扭曲》《能源错配、经济增长方式与碳减排潜力》等共24篇论文,分别在四个分论坛进行宣讲。

  分论坛一的主题为“区域协调发展与协同治理”,由经济研究杂志社谢谦老师和上海财经大学刘乃全老师主持;由上海师范大学赵红军老师、安徽财经大学陈旭老师、上海社会科学院李培鑫老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军老师点评。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城市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由暨南大学覃成林老师和安徽财经大学宋马林老师主持;由西南财经大学夏添老师、大连理工大学孙晓华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年猛老师、西南财经大学丁如曦老师点评。

  分论坛三的主题为“区域经济增长与要素流动”,由复旦大学范剑勇老师和南开大学张贵老师主持;由上海财经大学邓涛涛老师、厦门大学李东旭老师、同济大学钟宁桦老师、东北财经大学陈长石老师点评。

  分论坛四的主题为“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由南开大学刘玉海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文余源老师主持;由南开大学周密老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梁裕珩老师、厦门大学傅十和老师、大连理工大学马雪娇老师点评。

  会上,16位专家学者对文章进行了点评,并与参会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研究院简介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响应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成立的高水平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2019年4月,教育部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文社科创新合作体秘书处与我院同时在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上海财经大学许涛兼任秘书处秘书长与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张学良兼任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范恒山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原校长孙海鸣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12月,研究院成功获批成为上海一类高校智库。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以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为核心,主动对接国家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持续发挥资政启民作用,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编制长三角系列地图、系列指数,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等多个系列著作,研究团队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34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50篇,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协办长三角国际论坛、主办60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主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26篇,近40篇理论文章与学术活动被“学习强国”平台刊发、转载或报道,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2020年以来,上报或完成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上海市与各地政府约稿9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1篇,决策影响力日益显现。同时,研究院创新性地将智库思政、智库党建与智库育人相结合,走出一条“智库党建”、“智库育人”新路径。

本站 网上车市从北汽制造官方了解到,全新BJ212将推出硬顶版、软顶版以及皮卡版三种车型,并将提供三种动力系统。外观上,新车前后灯组都升级LED样式,配合自然的车身线条酷似Jeep牧马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