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榜单终于在万众呼声中新鲜出炉,榜单上有资深老牌获奖者,也有几匹新晋黑马强势上榜,现在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首先一等奖得主仍然是熟悉的身影:私募排排网本站
《第一财经周刊》招采编部实习生啦本站
在外界对传统媒体普遍唱衰,新媒体疯狂崛起的传播环境下,很多人会说,做内容的黄金时代早就过去了,尤其是深度内容。但在《第一财经周刊》实习的一年里,让我更加坚信,是否选择继续做内容与外界干扰无关,而
初到周刊采编部,必然会面对一个自我怀疑:工科背景出身,我的采访和写作能力停留在运营校园公号的阶段,也没有商业报道的行业知识积累,那我该如何做好这份实习?
而实习后的最大的感受是:周刊是一个强调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的编辑部,编辑们也会尽心尽责地带着实习生进步。
采编部实习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报晨报”,也就是大家每天在公号里阅读的“昨夜今晨”栏目。每天需要以外网新闻为基础,写出一条在250字以内的小稿子,将当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前因后果、背景、造成的影响等基本成分说清楚。要求言简意赅,句句都是干货。
每天编写完晨报后,晨报编辑会对晨报进行点评,不合格的地方都会指出来。我们常犯的错误有基本信息缺失、标题不够吸引人、语句太啰嗦……比如我刚开始写公司发布财报的新闻,只是对一些数字的简单罗列,编辑会告诉我这样的内容读者是不爱看的,要指出财报中最关键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公司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举措,如何执行的,是通过内部转型,还是外部收购导致等等。
或许不会短时间内发现晨报的作用,但日积月累就会看出对自己的提升和价值。报了一个月晨报之后,我发现对每家公司的陌生感逐渐消失, 也从单纯的编译搜集信息,到对一家公开的策略也能有一些大概的判断,能够在晨报中加入一两句自己的评价;三个月,会对某家公司形成一个长期观察,或许就在周刊选题会上报出一个大题,同时也能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口是什么,是快消零售还是TMT等。
晨报是进入周刊的基本功考核,有时自己报的晨报新闻比较值得关注,编辑就会建议写成1000字左右的“商业头条”,我们称为”长晨报”,再循序渐进一些,实习生也能够独立操作周刊杂志里大稿子了。
以作的一篇大公司特写《茅台酒怎么又好卖了?》为例。刚开始只是通过财报知道这个结论,根本无从下手。编辑便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先把操作选题的方法告诉我。比如很多稿子都是结论预设型,茅台是一家上市公司,每年都有发布年报,要反复研读,除了公布的数字外,还会将公司每年的重点策略在年报中提及,很可能这就是选题的切入口。
编辑还会提供一些我可以尝试去了解的采访对象,可能不会具体到谁,但方向是清楚的。我便按图索骥,运用几乎能想到的所有互联网社交平台,比如微博关键词搜索、知乎、微信公号等,从一个采访中发掘我下一步可以去采的对象。这个过程中和编辑保持沟通,有了关键的发现和突破及时交流,都是很让人兴奋的事儿。不管是做选题的思考能力还是采访能力都在一篇篇的稿件中点滴积累。
在周刊,记者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写出好故事,没有其他需要再操心的事儿。需要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阅读,扎实的采写,清晰的框架,流畅的文笔,对每一个选题都要抽丝剥茧去分析,建构起一套自己对选题的感觉,但不能被禁锢——需要对选题有预判,随着对选题推进和采访的深入,也能灵活调整。
实习的一年时间里,我两次被评为“优秀实习生”,得到了四位数的奖金,也诞生了人生首篇10w+的文章,编辑部买了蛋糕一起庆祝,在周刊实习,是一件特别幸福和温暖的事情。同时也是特别有使命感的事,因为周刊做的是深度内容,在短快资讯铺天盖地的时代里,能够像打磨工艺品一样做一份稿子,难能可贵又很奢侈。
我即将研究生毕业成为周刊的正式员工之一啦,总觉得在周刊工作就像还在校园里读书,周围都是年轻的同事们,每天都需要接触新知识和新话题,遇到问题时,有编辑的指导和沟通,每天都能获得成长。
本站 《发现》是一档专门针对企业家和企业的电视访谈类节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