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更名,原因有从事行业类型、注册地址及地理范围、公司组织模式变化,变化名称与内涵却反映不同的“实”与“虚”
北京1月25日消息:近年来,上市公司更名已成为普遍现象。2001年,沪深共有100家公司公告变更名称,约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0%。从更名的原因看,主要有:所从事行业类型的转变、注册地址及地理范围的调整、公司组织模式的转变。变化后的名称与公司的内涵相比,却反映了不同的“实”与“虚”。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截至去年12月31日,约有20家左右公司的名称由非科技更名为“科技”或“高新”,与往年部分公司追逐“科技”概念,“挂羊头,买狗肉”的现象所不同的是,这20余家公司有不少是“实”的。这主要表现,更名有实质性的重组行为支撑,统计得之,约有70%的公司在更名前或更名后不久都进行了与名称相符合的较大动作的重组,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基本上完成了公司主业的转型,例如北大高科、兆维科技等。
相反,对于近年来逐渐流行的更名为控股型公司则需辨别其中的“虚”,去年,共有10余家公司更名为“投资”或“控股”公司。构筑控股结构是上市公司由单纯的产品结构型向资本经营控股型企业转化,通过资本的纽带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价值型管理。但是,目前对这类公司,投资者必须谨慎区别对待。原因是,其一,仅仅在帐面上对控股公司和子公司实现了分离,实际中仍是按照“一班人马,多块牌子”运做,各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的人、财、物依然混在一起,法人财产权没有真正形成,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在大部分公司中比较普遍。其二,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资本经营的经验,因此实际中仅仅按照控股型公司的要求将组织结构的架子搭好,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和整个工作流程的再造,在决策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控制制度等方面仍然沿袭传统的制度,使得企业缺乏控股型企业的核心内涵。其三,子公司情况的信息披露上的隐蔽性,使得上市公司让子公司造假和将大量负债转移到子公司(在未达到合并报表的情况下)的现象可能发生,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可信度降低,投资风险加大,例如美国安然公司,就是把大量负债从上市公司(母公司)放在子公司,将大量隐患掩盖下来。
企业名称就是企业的品牌,作为公司,不仅要考虑名称的稳定和连续性,而且更应该注重的是名称与实质的匹配。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