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家已上市!广东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

  • 2022-11-16
  • John Dowson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三周年。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三年来科创板不断扩容,已从首批上市的25家扩容至439家,汇聚了一批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科创示范和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当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易会满在讲话中说,证监会将坚守科创板定位,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科创板科技引领力和国际竞争力。

  作为科创高地,广东的“上市军团”在科创板表现亮眼。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南方中心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科创板共有71家广东公司上市,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二,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硬科技”特色鲜明。

  截至7月22日收盘,科创板共有439家公司上市,IPO(首次公开募股)融资额超6000亿元,合计市值约5.57万亿元。作为坚守“硬科技”定位的平台,科创板集聚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创企业,占比超70%,科创示范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得到显现。

  “硬”字当头是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典型特征。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研发人数在千人以上的科创板公司共有24家,其中有9家超过2000人。截至今年6月30日,共有14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32.7%。

  一大批科创企业在科创板平台的“聚光灯”下脱颖而出,其中千亿市值公司达到5家,包括中芯国际、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百济神州和大全能源。中芯国际以3275亿市值居首。

  “设立科创板是全面注册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优化上市环节、提高发审效率作用明显。科创板也一直坚守硬科技的门槛属性,保持了市场的纯洁性。”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科创板作为注册制改革“试验田”,三年来平稳运行、成效显著,对于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的效果明显。

  上交所数据显示,三年来,科创板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科创板公司整体业绩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345亿元,同比增长37%;2021年共有322家科创板公司推出现金分红方案回馈投资者,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的85%,现金分红总额达290亿元。

  “科创板以其独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为像瑞松科技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新契机。”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说,在登陆科创板后2年多的时间里,企业加快突破核心技术难题,积极拓展新领域、新场景智能化业务,在新能源汽车、机械重工等领域获得快速发展。

  领创表面工程新技术的广州三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官文龙也说,通过在科创板发行上市融资,公司补充了运营资金。“上市以来,我们不断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研发团队、扩大研发平台、提升研发能力,为公司印刷电路板、通讯基站设备、手机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领域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广东,像瑞松科技、三孚新科一样受益于科创板设立的科技企业众多。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科创板共迎来71家广东公司上市,科创板共受理132家广东省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二;广东上市公司IPO募资金额684.58亿元,总市值超5772亿元,均位居全国第四。

  广东科创板企业的“硬科技”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显著,71家公司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38家、14家和9家。

  董登新说,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近年也在大力扶持硬科技企业赴科创板上市,利用好科创板这一资本市场助推器,将对于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起到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针对科创板下一步的改革发展方向,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由于科创企业的“硬科技”属性强、技术迭代效率高,科创板应在信息披露等环节加强针对性。

  2022年7月22日,沪市科创板迎来开市三周年。三年间,科创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守“硬科技”定位,探索注册制实践,显示出对科创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开市三年来,科创板“迎新”步伐不止。今年上半年,科创板IPO筹资规模超过1155亿元,首度超越沪深主板。

  作为2019年新设的板块,科创板主要定位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经历三年发展,科创板市场规模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7月22日,已有439家企业登陆科创板,IPO融资金额超6400亿元,占同期A股IPO数量的40%。截至7月21日收盘,总市值超5.5万亿元。上市企业中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三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短短三年中,科创板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科创板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提供了股权融资,积极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也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三年间,科创板在注册制框架下,以其包容性的制度设计,为一批原本无缘A场的科创企业打开资本市场大门。

  科创板开市以来,先后有39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5家红筹企业、16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等特殊类型“硬科技”企业成功上市。

  为更好鼓励和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在证监会的部署下,上交所持续健全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机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强科创属性综合研判。

  在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机制的同时,把好入口质量关是关键。上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6月30日,科创板在交易所审核环节累计终止审核159家,整体淘汰率为23.01%,有效减少企业“带病申报、抢跑占位”。

  此外,交易制度等也迎来创新。“科创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有利于新股充分换手尽快形成市场合理价格,快速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权益投研一体化总监曾鹏说。

  中广资本研究所所长周荣华说,从率先试点注册制,到做市商制度正式落地,科创板在发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退市、监管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开创性的制度探索,为资本市场改革的全面深化发挥着“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