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Boss直聘、运满满、货车帮四家美股上市企业展开网络安全审查,到国家网信办拟规定掌握超100万用户个人信息运营者赴国外上市须审查,数据安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关注。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与监管机构讨论后,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已经放弃了在纽交所的上市计划,准备将上市地改为香港。
数据安全事关和社会发展,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一南(Ian YinanWang)表示:“政府正在将(网络安全)监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与滴滴掌握的明显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大量交通运输及地理信息数据不同,音频平台掌握的用户数据虽然“隐性”,但其中的风险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改变,APP串联起了人们衣食住行,为了更加改善用户体验,平台需要收集用户数据,来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提供更符合用户需要的服务。
但是数据收集的边界掌握在平台手里,很多平台都在大量地违规收集用户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获得商业利益。屡屡被提起的“算法杀熟”问题,就是大数据的衍生物。
而滴滴之所以被监管机构关注,并在通报中直接提及“维护”,不仅因为它掌握了大量的用户身份信息、视频录音信息,更重要的是路线轨迹信息、道路交通信息,有了这样的数据库,再通过分析,可以掌握很多中国的重要信息。
截至2021年3月,滴滴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的4000多个城镇开展业务,全球年活跃用户达到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达到1500万,每位司机年接单总量达到1000单,这样的信息收集体量,一旦泄露给美国,后果不堪设想。
而喜马拉雅也掌握着相当庞大的用户数据库,招股书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2.5亿,接近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喜马拉雅拥有中国最大的音频内容库和最多的音频内容创作者。
截至2021年3月31日,喜马拉雅拥有2.8亿条音频内容,总内容小时数为21亿分钟。2020年,喜马拉雅拥有约520万活跃的内容创作者。
喜马拉雅的内容生产模式主要有专业生产内容(P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和用户生产内容(UGC)三种,涵盖100多种类型的广泛音频内容,包括教育培训、历史人文、亲子关系、商业及娱乐等内容。
通过“PGC+PUGC+UGC”战略,喜马拉雅实现了从专业内容到长尾用户生产内容的全方位覆盖。
在泛科普类短视频自媒体“回形针PaperClip”被全网前,没有人能想到,短短十几分钟的纯科普视频,也会“夹带私货”存在意识形态的立场问题,输出极其不正确的观点,潜移默化地给观众。
在2020年3月《如何快速消灭全世界的森林》视频中,回形针将巴西森林灭亡与中国人吃肉蛋奶联系在一起2021年7月14日,回形针的账号在多个平台被并禁止搜索。
像回形针这样“有问题”的内容创作者,费尽心思将自己包装成意见领袖,他们不是大张旗鼓地叫嚣,而是打着“科普”的旗号,进行文化渗透,“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着被曲解的价值观。
而作为中国最大的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也无法保证自己拥有的约520万活跃内容创作者中,没有一个是“回形针”。
喜马拉雅是站在知识付费的风口起飞的,一直以来,知识付费的圈子主要围绕精英群体展开。易观分析相关报告显示,年轻、高学历用户为泛知识付费主要群体,超九成用户学历在本科及以上。
这也决定了喜马拉雅的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中国的社会精英,他们是社会各领域处于顶尖的那部分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更大。
2021年6月,有网友发现在日本外务省官网上公开的国际交流基金会往年审计文件中写道,中国作家蒋方舟曾获得日方邀请并资助,在东京旅居后出版了中国文学作品《东京一年》。
此举让蒋方舟受到了巨大的质疑,作品到底是有感而发还是“拿钱办事”,尽管蒋方舟回应称“此次交流为公开正常的文化交流,旨在推进中日友好交流”,但网友的反应则直接很多,在蒋方舟的微博评论区称“来参观下拿外务省工资的中国作家”。
除了蒋方舟,何兵、熊培云、段宏庆等人也获得了日方的资助,这些人已经被网友认定为“精神日本人”,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他们生产出来的内容,受众也难以再全盘接受。
相较于这些公知,喜马拉雅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内容的触达范围则更广,以每年12月3日举办的知识狂欢节为例,2020年喜马拉雅123狂欢节内容消费总额突破10.8亿元,创历史新高。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喜马拉雅已经经历了九轮融资,挚信资本、泛大西洋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都是喜马拉雅的投资方,腾讯、阅文、百度、索尼音乐等都是喜马拉雅的战略投资人。
像喜马拉雅这样的意识形态平台,背后有着国外投资人,平台上有数亿分钟的内容,又能触达中国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精英人群,监管机构更需要严格的对平台的信息安全进行监管,这是对用户负责,更是对负责。
晨星资深股票分析师Chelsey Tam表示:中国最近的行动“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监管尚未结束。”在数据安全监管这件事上,第一个触发警钟的是滴滴,但它同时也在喜马拉雅的耳畔长鸣。
一波三折的上市路背后固然有监管收紧的原因,但喜马拉雅自身的表现也不那么理想。2020年之前,喜马拉雅与荔枝、蜻蜓FM是音频行业内公认的三巨头,2019年10月,荔枝向SEC提交IPO申请,同年11月,喜马拉雅被曝已启动Pre-IPO融资,融资额约为3.5亿美元,双双竞速中国音频产业第一股。
2020年1月荔枝抢先一步在纳斯达克挂牌,募资金额1亿美元。荔枝的上市,让喜马拉雅与“中国在线音频第一股”的称号失之交臂,命运的转折点也随之来临。
经历了九轮融资,业内外人士几乎公认喜马拉雅的上市只是时间问题。但在目前的复杂情况下,喜马拉雅能否顺利上市好像又变回了未知数。
喜马拉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订阅、广告、直播、教育服务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4.76亿、人民币26.77亿、人民币40.50亿、人民币11.55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净亏损也分别达到了人民币7.74亿、人民币7.73亿、人民币6.05亿和人民币2.67亿元。三年亏损20亿,商业模式尚未跑通。
艾媒咨询相关报告显示,网络口碑50以上时正向言论越多数值越大,言论偏负面时数值常低于45,而2021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的网络口碑只有39.5,远低于同类平台。
腾讯音乐斥资27亿收购了行业内难得的盈利平台懒人听书,与旗下的酷我畅听合并升级成懒人畅听;快手秘密内测一款全新的播客类产品皮艇,以进军长音频市场;字节跳动推出“番茄畅听”,持续加码免费阅读赛道巨头正在挤压喜马拉雅的生存空间。
网络安全监管越来越严格、自身商业模式尚未跑通、口碑越来越差、巨头入局竞争,可以说,喜马拉雅正处在一个腹背受敌、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下,即便能够在港股上市,怕也只会是如履薄冰。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核心、最具价值的生产要素,正加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近年来,我国深入布局数字经济战略,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价值:数据要素市场研究”专题聚焦数据的存储开发、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综合治理以及安全防护,从参与主体、商业模式创新及监管动向等度研究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趋势。(点击下图进入专题)
央行征信中心:不对外提供逾期记录处理、征信修复等服务;汽车融租公司喜相逢再度冲击港股 零壹日报
零壹元宇宙周报:北二环!北京东城将打造超级“元宇宙”;河南省首支元宇宙基金揭牌,总规模1.5亿元
零壹租赁周报(双周):中广核租赁发布《海上风电施工装备产业融资租赁》; 兴业银行落地全国首单央企融资租赁公司绿色明珠债11亿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