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大众点评、饿了么都被收购了可这些“全国第一”的互联网项目谁也买不走

  • 2022-11-24
  • John Dowson

  3月31日前,在上海某外企工作的朱先生掐着截止日期用手机完成了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个税申报工作。他向记者展示手机截屏的申报成功提示页面:“想想前几年,个税申报还要买专门的信封,填表格,再寄出去。但现在支付宝里点几下就能申报,方便多了。”

  朱先生的体验,只是上海“互联网+税务”服务的一小部分。在“互联网+税务”服务上,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将个税申报服务纳入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的城市。在各行各业的“互联网+”中,上海还有各种“全国第一”:全国第一款量产的互联网汽车、全国第一的“互联网+泛服务业”创新实力、全国第一的政务服务App(应用软件)数量……

  2016年初,上海发布《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聚焦“互联网+”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管理创新等三方面。两年多过去了,“互联网+”为上海带来了众多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产业,更带来了宽广的创新空间。

  中山大学将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全国第一”送给上海:该校用一年时间对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政务App进行了调查,发现全国大中城市共有514个政务App,其中上海占了31个,排名全国排第一。这些App还不包括上海政府部门与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合作推出的服务,比如在“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中,就有“公交实时到站”“入学信息查询”“社区事务受理”“出入境办证”“公积金查询”“个税查询”“结婚登记预约”等近20项“互联网+政务”服务。

  “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在上海“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政务”是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等,对照国家要求,结合上海实际,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去年8月,上海还成立市政务公开与“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导小组,将两项工作统筹推进并成立领导小组,为省级政府层面首创。

  同时,各种政务App,以及支付宝、微信中的各种政务服务也得到进一步整合,以便市民能获得一站式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去年初,上海市政府启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实事项目,这个名叫“市民云”的公共服务平台旨在提供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社会保障、社区生活、旅游休闲等六大类公共服务。一年多来,“市民云”已能提供个税查询、机动车违章查询、健康档案查询、交通路况播报、公交车到站提醒等116项便民服务,实名注册用户数超过830万人,成为汇聚上海“互联网+政务”建设成果的“总入口”。

  “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的合作模式最能推动汽车工业发展。”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在谈论“上汽+阿里”这一合作模式时,坚定看好“互联网+制造业”的合作,认为这不仅能推动一家企业转型,而且可以推动整个行业升级换代。

  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在合作中,上汽负责输出汽车设计、生产的制造实力,阿里巴巴输出底层操作系统、阿里系大数据等技术,双方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共同打造汽车制造业的“互联网+”模板。于是,世界上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在2016年7月就实现了量产上市。今年春节,40万辆次进出上海的、装有互联网汽车操作系统“斑马智行”的车辆数据,则形成了春节期间智能网汽车大数据报告。其中,“斑马智行”是上汽和阿里合作、共同自主开发的智能汽车系统,该系统能为其他汽车制造商服务,将传统汽车变成互联网汽车。

  “上海的‘互联网+’不仅仅是‘消费互联网’,更是‘产业互联网’。”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是制造业大市,也是互联网大市,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

  基于此,上海还在去年初发布《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指出未来三年,上海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两化融合基础较好、带动效应较大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汽车等六类重点产业,抓住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

  预计到2019年,上海将打造30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培育300个创新发展应用项目,全市范围内建设3—5个实践示范基地、10个功能型平台(标准、试验验证、人才培训及安全检测等),涌现出20家以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能够提供自主、安全、可控的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当上海的制造业纷纷“+互联网”时,服务业的“互联网+”创新更是层出不穷。腾讯研究院曾选取零售、金融、交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旅游、商业服务、生活服务等十大服务行业对全国主要城市的“互联网+”发展进行评估,发现上海在多个细分行业中得分靠前,腾讯也由此认为上海在“互联网+泛服务业”的优势最明显。

  之所以有这个优势,与上海市民强大的移动消费能力不无关系。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上海市民关注的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好”支付、“好”晒、“好”看、“好”用、“好”吃、“好”玩……市民对产品、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大批“互联网+”应运而生。新技术和新平台服务于民,民众的需求又为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方向,两者形成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表面看,上海没有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企业,但诸多全新的互联网服务模式往往都是先在上海落地,再向全国推广。比如,全国第一批共享单车出现在上海街头,但率先在上海投放车辆的摩拜单车总部并不位于上海。摩拜单车首席执行官王晓峰解释其中缘由:“上海既有欢迎创新的政府,也有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市民,而且非机动车道的布局相对合理,适合新业态落地。”

  还有很多新业态也由此将上海作为“第一站”:全国第一家“新零售”门店盒马、全国第一个提出“代人跑腿”服务的互联网平台邻趣……在上海,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催生新业态打下了坚实基础,活跃的投融资为新业态输送新鲜血液,而各个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则成为互联网经济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的标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