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美团并购大众点评有着怎样的动因?

  • 2022-08-27
  • John Dowson

  当前全球经济与科技日新月异,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内部资源的自然生长与积累难以满足其快速扩张与转型的战略需求。并购作为企业重要的发展手段,能够使企业迅速扩张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经营成本,也能有效打破其他行业的市场壁垒,使企业迅速实现多元化战略。那么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美团并购大众点评,有着怎样的动因呢?

  一方面,美团与大众点评存在共同的目标用户群体,即文化水平较高且能熟练操作互联网等相关软件与APP的年轻人。另一方面,美团与大众点评拥有高度重合的业务布局。在并购前美团拥有四个事业群:在外卖配送方面,大众点评于2014年投资饿了么进驻;在到店方面,大众点评拥有最大的一、二线城市餐饮市场的用户和商户资源;在酒旅方面,大众点评已于2013年大举进军酒店旅游业。

  因此,美团可以通过并购大众点评,直接吸收大众点评的全部用户后输入到自己的各业务领域当中去。同时在市场份额方面,二者作为团购领域的第一和第二体量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比例巨大,其合并后将直接成为最大规模的本地生活服务企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已经形成团购到店消费线上决策的习惯路径。美团并购大众点评后,能够有效通过双方的优势资源形成互补,在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的同时降低其转移意愿,从而完成锁定。首先,美团能够通过其已建立的成熟的外卖配送服务与用户持续保持高频的业务往来,并刺激其产生其他消费需求。随后,用户在消费信息搜索阶段,可以利用大众点评庞大的产品服务商家口碑点评信息库进行对比和选择。

  同时,在业务种类方面,除了二者高度重叠的领域,美团孵化的猫眼电影在电影票市场上独占鳌头,而大众点评在婚庆、美业、家政等低频业务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双方能够有效形成互补;在地域覆盖方面,深耕一、二线城市的大众点评和用户不断下沉的三、四线城市的美团也能形成有效互补,进一步完善了消费者的到店选择范围。

  在购买支付阶段,美团在2013年率先推出的“免预约”服务和“随时退”服务以及大众点评于2015年4月推出的“闪惠”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先消费,后结算”的便利服务,顺应移动支付的趋势,为消费者提供了“随时买、随时用、随时付”的便利服务。最后,在评价阶段,大众点评的评价功能能够完美对接美团建设的用户数据库。

  并购前,美团收入来源单一,严重依赖平台佣金,少部分来自广告费和外卖配送费。在外卖配送费方面,由于骑手数量庞大带来的高工资成本和与饿了么竞争产生的高补贴费用,盈利空间不大。

  在平台佣金和广告费方面,由于美团采取交易驱动的运营模式,主要致力于利用平台的导流能力为商户促成交易后从中提成,而通过单纯的导流获客的一般为外卖、餐饮团购、电影票等高频业务。该类业务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程度高,往往会因为更低的折扣流失,基于交易量的佣金抽成也会因此下降;同时,对于商户来说,该类业务毛利低,广告投入的意愿不强。因此,美团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

  而以生活服务类平台信息发布起家的大众点评十年深耕内容领域,积累的产品服务及其提供者的评价信息几乎覆盖所有消费场景,尤其是酒旅、婚庆、美业和家政等中低频高毛利业务,同时对于该类业务消费者的信息导向决策需求强烈。因此,美团在并购大众点评后,基于消费者线上决策路径,建立一个基于数据分析的盈利机制。

  首先,拥有了大众点评的评价数据优势后,美团能够迅速建立起中低频业务领域的信息决策壁垒,用户依赖其提供的评价数据进行决策。随后,交易支付环节能够跟踪记录其消费行为数据,美团又能基于该数据进行详尽完善的用户消费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为商户提供精准营销的推广服务,收取基于营销效果的高额广告费;

  同时美团还能基于分析结果还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务,从而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该盈利机制的C端可行性。最后,商户基于精准营销方案优化产品服务,从B端再次强化该盈利机制的可行性,同时完成闭环。而该由“数据分析导向决策、服务质量驱动需求”的盈利机制的闭环一旦完成,用户粘性对折扣的敏感度降低,再次强化导流效果,从而也提升了美团的佣金收入。

  2015年下半年的“资本寒冬”使得投资人的投资降低且风险偏好也发生变化,企业的融资受到阻碍。因此互联网企业以烧钱补贴的形式提升市场份额和获新的模式难以为继,而合并可以整合二者的资源,有效增强其获取外部投资的能力。

  此外,比创业者本身更容易达成垄断的实际上是资本,而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正常运营的获利水平持续下滑的情形下,会通过推动企业并购,进一步提升企业估值,加快其上市进程,从而实现自身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美团和大众点评背后存在共同的资本方红杉,因此双方的恶性补贴竞争从本质上看,是红杉资本的内部消耗,这也就决定这该种市场形势并不会长久存续。红杉常在同一时期投资多家经营领域相同的企业,随后这些企业往往会通过合并来提升估值或股价。

  例如,其曾先后于2008年投资乐蜂网的母公司,于2011年两次投资唯品会,而唯品会在2014年宣布收购乐蜂网,当日股价上涨近8%。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红杉成为新公司的大股东之一,而美团于并购后的第三年在港交所上市。据此可以合理推测,美团并购大众点评的背后也存在红杉等资本方的大力推动。

  我国团购市场兴起于2010年,备受外部投资者青睐。在获得了充足的资金后,团购企业纷纷开始通过低价补贴来吸引用户,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由于该运营模式简单且易模仿,行业准入壁垒较低,团购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并于2011年8月达到5000余家的顶峰。

  随后,由于网民对于团购的热情度不断消退,以及补贴战的消耗使得行业毛利率低下,各大投资机构纷纷撤出,2012年年底大量中小团购网站倒闭或者被收购。2013年以后,团购市场企业数量逐渐趋于稳定,头部企业规模优势明显。

  虽然美团与大众点评、百度糯米的资金基础与技术基础相对雄厚,但长期持久的补贴战仍然使得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团购业务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盈利,且给双方都带来了很严重的资金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与大众点评和百度糯米持续的补贴消耗,保证自身拥有足够的现金流能够投入到O2O领域下一个战略点——外卖市场的竞争上,美团选择与大众点评合并。

  我国餐饮O2O的主要模式有团购、点评和外卖三大类,以餐饮为核心的美团于2013年进入外卖市场,开始进一步完善其餐饮O2O的布局。其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从2008年就进入外卖市场的饿了么,2013年进入的阿里系的淘点点以及2014年进入的百度系的百度外卖。美团外卖虽然凭借其餐饮团购模式积累的大量商户资源和用户基础迅速壮大,但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仍逊色于饿了么。

  截至2015年2月,根据中国主要第三方外卖平台移动端美食类应用日均覆盖率统计,美团以0.8%的微弱劣势低于行业第一饿了么,位居第二。此外,美团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发展受限,用户使用率远低于饿了么,甚至在上海还低于淘点点。同时,饿了么为了应对美团的压力,至2013年起加速了融资的步伐。

  融资金额越来越大,并于2014年、2015年先后获得大众点评的投资,随后与美团在外卖领域开启了补贴战。而美团由于其T型战略布局,导致其在各垂直领域都存在资金压力,无法长期与饿了么进行资金消耗。因此,为了夺得餐饮外卖市场的胜利,美团选择并购饿了么的股东大众点评,既有助于其利用大众点评的餐饮线下资源进一步拓展市场,又补齐了其在一线城市的短板。

  以上便是有关美团并购大众点评的动因分析。虽然并购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优势,但也可能为企业埋下诸多隐患。不过也有例外,互联网企业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共同组建了中国最大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电商,该起并购事件较为成功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后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