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四大证券报头版头条内容精华摘要

  • 2022-12-07
  • John Dowson

  7月7日,A股连续第6个交易日收涨,增量资金跑步入场,成交额逾1.7万亿元,创近五年以来新高。白酒股、科技股重拾雄风,自带高光夺回主场。业内人士表示,绩优股补涨依然值得期待。同时,昨日A股尾盘涨幅明显收敛,投资者需做好风险防范。

  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23亿美元,较5月末上升106亿美元,升幅0.3%。这是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连续第三个月上升。业内人士表示,各类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有望继续吸引资金流入,短期内外汇储备有望稳中有增。

  7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升破7元,创近四个月新高。在人民币走强之际,北向资金正加速流入A股。分析人士指出,在国内疫情因素干扰减弱、全球风险偏好抬升背景下,A股走强和人民币贬值预期减弱进一步吸引外资流入。国内经济复苏先于海外,A股将吸引更多外资流入。由于较高的中外利差,外资还会继续增配人民币债券。

  公募目光再转向 高质量发展仍是主线日,A股成交量进一步放大。但股指在盘中冲高回落,券商与地产等权重板块纷纷回调走低。公募观点认为,权益市场依然具备量价齐升的充足动能,但在低估值板块得以修复后,市场仍将回到以科技创新周期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主线,盈利增速稳定的品种,估值溢价会进一步提升。

  周二,A场成交量能进一步放大。截至收盘,沪深两市合计成交1.7399万亿元,创2015年6月16日以来新高,这也是近期A股连续第4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万亿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昨日公布的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23亿美元,较5月末上升106亿美元,升幅0.3%。继今年3月降至阶段低点之后,外储规模实现连续三个月上升,规模已超去年年末水平。

  周二,A场呈现分化格局,前期持续领涨的大金融板块高位回调,科技股及大消费蓝筹有效承接市场人气。反映在指数中,上证指数昨日高开低走,收盘微涨0.37%,深证成指收盘上涨1.72%。创业板指在三大股指中表现最强,收盘大涨2.44%。

  7月以来,大盘开启了加速上涨模式,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达12.08%。与此同时,公募权益类基金的整体业绩稍显落寞,仅有不足一成主动偏股基金跑赢大盘。从持仓情况来看,近期银行、券商、地产等热点板块并非公募基金此前的重仓品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公募基金缘何跑输大盘。

  近期,A股出现连续快速上涨,这既是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累积效应的体现,也是疫情防控有效、中国经济复苏有力的表现。但“价值”与“价格”的博弈是永恒的主线,市场需要戒除浮躁,更好服务于中国经济。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理性繁荣行稳致远”栏目,共商“股”事,敬请垂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昨日在参加浦山讲坛和CF40孙冶方悦读会时表示,新形势下资本市场要推进五大变革,包括深化注册制改革和退市制度;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筑牢实体经济基本盘;坚定不移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数字资本市场引领未来发展方向;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提升监管水平等。

  7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6月官方外汇储备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23亿美元,较5月末上升106亿美元,升幅0.3%,这是继3月外储降至阶段低点之后,连续3个月实现上升,规模已经超过去年年末水平。

  10年期国债跌势似乎还没有结束。如今,债券交易员们已开始懒得谈债市,都眼巴巴去看隔壁的了。在火爆行情压制下,国债价格连连下跌,10年期国债收益率6日上行突破3%重要关口之后,昨日进一步上行。在讲流动性溢价、估值回归的故事,但债券刚把故事说了一半,就不得不打住了。本来和债市都受益于疫情冲击带来的流动性充裕,在第一季度联手走出了一波牛市,而且债券牛的走位更突出。

  7月7日,全国各地的千万考生迈入高考考场。高考结束之后,其将面临选专业、选学校的问题。对于很多考生而言,专业不仅决定了未来就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生活方式。金融行业一名资深HR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非常重要,所以首先要考虑个人职业发展兴趣;其次要考虑实际问题,即就业前景和薪资。即需要考虑“风口”和“面包”。

  7月7日,国内芯片企业龙头——中芯国际开始网上网下申购,这只带着各种光环回A的红筹股创出了科创板上市速度最快、最大规模IPO的两项纪录,并已让投资者“芯动”不已,很多投资者都希望能够“中签”中芯国际。

  7月6日是创业板在审企业平移申报和受理环节完成的重要时点,截至当日晚间,深交所创业板已受理232家企业IPO申请。按照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相关审核工作衔接安排,6月15日至29日,深交所仅接收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据中国证监会网站公开数据统计,截至6月12日,创业板在审企业共计196家,其中12家状态为“已通过发审会”,1家为“已上发审会,暂缓表决”,其余183家为“已反馈”或“预披露已更新”状态。

  “我们现在基本没怎么做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了,负责的团队主要忙着追偿了。”谈起近期的信保业务,一家中型财产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这并非个案。记者从另外2家财险公司了解到,目前,其工作重点早已不是开展信保业务,而是开展追偿工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