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四大板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 2022-11-28
  • John Dowson

  10月14日,习总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设立经济特区,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实践创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非凡成就,中国区域经济理论建设也实现了深远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区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正在稳步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方兴未艾。一系列区域发展的实践,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资源在区域或者空间上如何进行优化配置的一门经济学科。从发展脉络上来看,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大致经历了从均衡布局理论到非均衡发展理论,再到协调发展理论的演变,这一演变与我国区域发展实践紧密相关。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多次转型,区域经济理论在70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催生出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成果,包括“点—轴”发展模式、城乡三元结构理论、城市群与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架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理论、以行政区经济为代表的区域关系理论,以及聚焦开发区等特定空间的区域政策学等。回顾7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正在朝着“实践应用”与“理论创新”并进的方向迈进:一方面做好中国区域经济现象的理论解释以及特有理论的框架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投身实践,任何理论的发展都不应该脱离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是广泛实践的伟大结晶,也必将在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从中国区域发展实践的基本脉络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经历了生产力均衡发展布局(1978年之前)、区域非均衡发展(1978至1996年)、区域协调发展(1996年以来)三个阶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孕育了丰富的实践创新,形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例如,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国家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等的设立和发展,通过设立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赋予一系列的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力,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双轨制改革、农村人口转移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制造业产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飞地经济”作为突破行政区划属地管理限制的区域合作模式,在我国区域发展“先富带后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拉近了各区域和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以巨大的时空优势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我国当前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区域合作等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70多年来的实践谱写了一部壮丽的史诗,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区域经济理论创新提供了诸多现实案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潮头,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深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正在朝着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面对中国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以及日渐涌现的区域经济发展新现象和新要求,区域经济理论急需实现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进一步发挥其解释现实和指导实践的作用。

  首先,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快针对空间不均衡问题的区域经济理论建设。党的以来,“四大板块”(“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东部率先”)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共同形成了“条块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提出,都是旨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需要从“老少边穷”和各类园区等特定区域的发展模式研究、协调发展政策体系设计、区域联动和产业转移协作的配套机制建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加快特殊城镇化发展现象的理论研究。目前,我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大部分居民的生产与生活集中于大城市尤其是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部分城市则出现“城市收缩”现象。面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快对“紧凑城市”“精明收缩”等概念的辨析和应用,及时转变思想,做好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特殊现象的理论解释和回答。

  其次,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理论体系建设。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学术界关于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架构还并不完善,缺乏相对应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范式,应当加强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理论的研究。在我国,区域一体化涉及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区域分工等多方面内容,涉及行政关系上的隶属和对等以及经济关系上的竞争和合作等区域关系协调,因此对其本质、内涵、机制建设和表现方式等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探索。此外,应当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概念和范围辨析。例如长三角区域,这是一个多层次嵌套型的空间,存在城市、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等不同空间概念,需要对不同的概念进行定义和识别,明确彼此间的联系和区别。

  最后,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理论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融入区域发展理论当中,不断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加快对区域创新合作、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外部性、创新体系评价、创新政策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将创新发展纳入空间分析当中;二是完善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发展机制、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框架构建,建立“开发区—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巨型城市区域”由小到大的全尺度空间协调发展模式;三是将绿色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理论当中,建立“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三位一体的区域发展框架,并加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做好案例研究和经验梳理,总结绿色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四是持续推动开放经济理论创新,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等的基础上,加快对开放经济新空间的研究,树立全球思维,主动从更大空间范围内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创新;五是加快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区域发展理论研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机制建设,探索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的均衡配置模式,深化区域间对口支援(帮扶)和扶贫协作的合作模式,促进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