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关系长远的工程、凝魂聚气的民心工程、造福百姓的富民工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关系长远的工程、凝魂聚气的民心工程、造福百姓的富民工程。江西素有“红色土地”之称,拥有丰富的高品位的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大省。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有中国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摇篮——南昌,共和国摇篮——瑞金,工人运动摇篮——安源,还有改革开放思想发源地——小平小道,秋收起义策源地——萍乡,闽浙赣根据地“红色省会”所在地——葛源,苏区模范县——兴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上饶集中营、永新县“三湾改编”、铜鼓县的“伟人化险地”等一大批得天独厚、保存完好的红色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重要资源与条件。
近年来,江西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和红色旅游强省的目标,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营销,切实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江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连续保持20%以上增速,2019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5亿人次,综合收入1895亿元,
创新形式和载体,让红色教育“火起来”。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比如,通过充分挖掘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内容新颖、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红色培训系列课程,推出“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使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有体验、有思考,受到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目前,井冈山有培训机构20多家,参加红色培训人数突破百万人次,开创了红色培训的“井冈模式”。再比如,瑞金先后推出“十送红军”等19个与游客互动的情景剧表演,让游客穿红军装,扮演成各种角色,经历红景,让历史活跃起来,让文化深入人心。
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我们将红色旅游与绿色、古色相融合,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比如,赣南一些县市在做好“寻访红色故都”“重走万里长征”的同时,充分利用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当地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了客家民俗风情游、赣南脐橙文化节等旅游活动,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井冈山市提出“在红色景点中最绿”的口号,相继投资改造井冈明珠——挹翠湖,开发出龙潭、主峰、笔架山、大峡谷等生态景区,让游客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同时,感受江西独特的绿色风景。
创新宣传营销模式,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在全国首创推出“江西风景独好”旅游特卖会全新营销模式,前往北京、福州、厦门、上海、西安等60多个城市举办特卖活动,让利热卖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了旅游品牌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的结合街边小吃摊图片。组织推进全省旅游推广“四个一”工程,各设区市和重点旅游景区均推出了一句旅游宣传口号、一本旅游宣传画册、一部旅游宣传片、一首旅游歌曲,营造浓郁的红色旅游发展氛围。
着力改善旅游配套设施,筑造一批红色经典景区。持续加大对旅游公路、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红色旅游设施的投入,近年来江西共完成20余条红色旅游公路建设,总里程达300多公里,大大增强了红色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同时,一大批红色经典景区完成了改造升级,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成功升格为国家5A级景区,上饶集中营、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等红色经典景区也正以全新姿态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
深度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红色旅游地互利共赢发展。作为红色旅游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在红色旅游发展初期,江西就率先打破省内、省际的行政区域壁垒,积极推动“线路互通、游客互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首开红色旅游合作先河。与贵州、陕西等省红色景区共同签署了《共同发展红色旅游井冈山行动纲领》,又牵头与20多个省市成立“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举办大规模的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被业界评价为推广红色旅游的创新之举,实质性地推动红色旅游向深层次、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必须走主题化道路。要结合现实工作的需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内涵,明确活动主题,开展红色旅游。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学习教育等,到“三湾改编”“朱毛挑粮小道”、“三律、八项注意”发源地、“红井”等景区景点培训讲解,目击为证,不忘初心。
红色旅游必须走生活化道路。针对许多红色旅游产品缺少吸引力,项目内涵空乏、展陈方式单一、表现手段落后,不适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消费取向的问题,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融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于一体,真正达到寓教于游、以游促教的目的。
红色旅游必须走品牌化道路。以品牌树立形象,以品牌开拓市场,是江西推动红色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一方面,应加大对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精心打造红色精品景区,完善红色旅游目的地体系,推出红色精品线路。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活动推广如举办杜鹃花节、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等多种方式,对红色旅游品牌进行宣传推广,运用红色文化元素,打造红色旅游商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红色旅游必须走融合化道路。旅游产业天生就具有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特性,红色旅游尤其需要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应推进产业内融合,加强与绿色、古色等其他旅游资源融合,形成以红色为主导的多彩旅游产品;推进产业间融合,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体育健身”、“红色旅游+户外拓展”、“红色旅游+文化教育”等新型旅游业态;推进景区间融合,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形成主题性、复合性线路,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红色旅游必须走合作化道路。红色旅游不能孤立发展。一方面,应深化国内区域合作。积极开展跨区域、跨省际红色旅游的联合协作发展,如重走长征路,非多省合作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国际化合作。红色精神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国外有很多非常有名的红色景区景点,如在英国的马克思墓、在俄罗斯的六大会址等,我们要开展国家之间的合作,鼓励发展民间红色旅游,让红色精神传播久远。
山水旅游是以山水为载体,以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旅游设施为必备条件,以游客观光揽胜、寻幽探密、休闲度假为主要形式的基本旅游业态。江西具有发展山水旅游的独特资源条件。唐代诗人李白曾这样赞颂江西山水:“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壮观也”。如何保护、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山水资源,推动江西山水旅游更好更快发展,对形成“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树立江西旅游鲜明形象,建设旅游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以山形容厚重卓拔、独立自持的仁者风范,用水描述圆融通脱梅州市最出名的小吃、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这足以说明山水与仁者智者的相融共通。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名山胜水情有独钟,并留下诸多广为流传的佳作逸事。山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沉淀千百年的山水情结。直至今天,人们仍喜爱亲近自然,期待踏足秀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质朴,呼吸清新的空气。江西是山水旅游资源的富集地,自古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4.2%,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湖泊2700多个,成为国内外游客无比向往的旅游胜地。
江西三面环山,南有九连、大庾层峦叠嶂,东有武夷、怀玉峻峭矗立,西有罗霄、幕阜、九岭逶迤巍峨。众多的山岳型旅游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庐山襟江带湖、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素享“奇秀甲天下山”之盛名。井冈山既是享誉天下的摇篮,且又“峰雄林茂苍竹翠,瀑壮壑幽杜鹃红”,是不可多得的绿色宝库。三清山是天然画卷,怪石惟妙惟肖,堪称峰林奇观。龙虎山丹峰悬崖峭壁,秀水碧透流霞。龟峰山峦峻峭,怪石嶙峋,无峰不“龟”。除此之外,还有武功山连绵十万亩的“云中草原”;明月山浪漫的“月亮文化”和温润可人的富硒温泉;大茅山林茂峰俊、飞瀑流泉,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山之一。东江源头三百山、千峰之首黄岗山、南昌梅岭、上饶灵山、大余丫山、安福羊狮慕、会昌汉仙岩、崇义阳岭、宁都翠微峰、广丰铜钹山、婺源大鄣山、铜鼓天柱峰、永修云居山、修水黄龙山、吉安青原山等等,皆是钟灵毓秀、美景怡人。
江西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内河汇流鄱阳湖,进长江、入东海,奔腾不息。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世界生命湖泊网中国唯一成员,号称“珍禽王国”、“候鸟天堂”。西海千岛落珠、山水交融;仙女湖山水相映、水天一色;陡水湖湖抱岛环,景色秀美。大觉山峡谷漂流在3.6公里内落差达188米,给游客以动静结合、有惊无险的无穷乐趣。此外,全省飞瀑流泉比比皆是,目不暇接。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中国瀑布文化的巅峰;井冈山“五潭十八瀑”层层叠叠,气象万千;丫山瀑布群整体落差220多米,大小瀑布相连,叹为观止;萝卜潭瀑布堆花溅玉,令人赏心悦目。全省已发现天然出露的温泉100多处,具有独特的疗养保健功能,非常适宜旅游开发。南昌被誉为“中国水都”,水域面积达2204.4平方公里,占29.8%,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甲;九江枕长江而揽鄱湖,南门湖、甘棠湖、白水湖、八里湖碧波荡漾,自古就是游览胜地;赣州八境台外章江、贡江临墙并流,三江六岸集城区美景大成,再现古赣州滨江沿线的魅力风采,成为颇有品位的文化休闲旅游长廊。
江西山水交相辉映。山临水而立,水绕山而行,山水共耀,蔚为壮观。庐山、鄱阳湖为世界级的山水旅游资源,两者相互毗邻,资源类型各异,景区优势互补,形成了湖光山色、山水一体的旅游景区集聚地。石钟山襟江扼湖,集山、江、湖于一体,堪称“江湖奇峰”。龙虎山芦溪河清澈碧透,倒映着丹山绿树,宛如人间仙境。还有庐山西海与云居山、阳明湖与五指峰等等,都是山水交融的旅游景区。众多高品质的温泉也大多分布在名山周边,让游客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温泉的浓浓暖意,大大增强了山岳型景区在传统旅游淡季时的吸引力。如明月山与温汤温泉、庐山与星子温泉等,山岳与温泉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了以山带泉、以泉促山、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江西山水文化厚重。在江西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仕宦、高贤大德隐匿于山水之间,沉醉于万物之理,或谈佛论道,或开坛讲学,藉山水之美孕育了光辉璀璨的赣鄱文化,形成了极具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化山水景观。历史上,众多人文巨擘也与江西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翰墨词赋。陶渊明寄情桃花源中,表达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境;王勃于赣江之滨,书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佳作;李白登临庐山,赋诗《望庐山瀑布》,以奇特瑰丽的想象而成为千古绝唱;苏轼笔下的“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字里行间透着对江西山水的赞美;辛弃疾在郁孤台下遥望赣江滔滔激流,发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感叹,等等,无不表露出圣贤伟人们对江西山水的痴情与挚爱。丰富的山水文化,为山水旅游注入了深厚的内涵。
1.山水旅游是江西旅游的主要载体。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明月山等一直是江西的主要旅游景区,是江西旅游的主要承载地。
2.山水旅游是江西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江西山水旅游收入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60%。2012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报告》,公布了营业收入前10名的全国A级旅游景区,江西的庐山、井冈山、三清山位列其中,其中庐山、井冈山高居前二名。
3.山水旅游是江西旅游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明月山、篁岭等成熟景区已得到市场认可,但也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只有黄金周和重要节假日期间才出现游客接待饱和状态。通过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开发经营性项目,这些成熟景区的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效益还可以大幅提升。此外,江西还有一批已经开发但尚不够成熟的景区,比如武功山、羊狮慕、石钟山、龟峰、西海、灵山、大茅山、丫山、葛仙山等;以及一大批尚未开发或刚开始建设的旅游景区,比如铜钹山、黄岗山、阳岭、九连山、鄱阳湖湿地公园、官山、军峰山等,资源规模宏大,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旅游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完善,这些景区将展现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大批游客,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江西山水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江西山水旅游也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山与水的旅游发展不平衡。山岳型旅游早已名声鹊起,而水的旅游却刚刚起步,丰富的水域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二是山水旅游收入结构不合理。目前还是以门票收入为主,购、娱等高附加值旅游项目不多,产业链不长,综合效益不高。三是山水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足。景区内道路、宾馆、厕所、索道、餐饮等设施还不能满足游客需要,重要景点未开发,接待能力不强。四是山水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够。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水平不高,招商引资能力不强,社会资本参与山水旅游景区开发渠道不多,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五是部分山水旅游景区体制机制不顺。有的景区存在条块分割、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导致管理上各自为政、相互掣肘、效率偏低。
全域旅游新时代是江西山水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紧扣旅游强省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山水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充分整合山水旅游资源优势,紧贴旅游消费市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创建10个国内一流的山水旅游精品景区,积极打造20个区域性的山水旅游特色景区,重点完善30个高水平的温泉旅游度假景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景区互联全国小吃排行榜、线路互通、设施完善、各类型山水旅游景区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产业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一是推动山水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传统旅游以观光旅游为主,但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山水旅游将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最好形式。应加快推动山水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旅游转变,由中低端旅游向中高端旅游转变,由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变,建设一批具有吸引力的复合型旅游景区,开发一批休闲度假类山水旅游产品。
二是推动山水旅游由门票经济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从游客需求出发,大力开发经营型、服务型旅游项目,尤其是开发一批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的项目,能使游客必游、必看、必购、必食、必玩。鼓励山地自行车、游艇、漂流、探险、科考等新型旅游业态规范发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需要。逐步降低门票收入在整个旅游综合收入中的比重,有条件的景区可以实行打折降价,甚至尝试取消门票,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带来更大的效益。积极探索山水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改善食宿条件、扩大旅游购物、发展景区演艺、增加参与性娱乐项目等方式丰富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游客消费水平,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在策划、引进参与性娱乐项目时,防止低俗化、庸俗化,避免让短期的经济利益影响景区的长远发展。
一是抓好资源环境保护。山水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不可移动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应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以科学的有限开发、有序开发促进资源就地保护,以资源合理利用推动山水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管控山水旅游景区范围内及外围的建设项目,抓好项目施工管理,将景区开发和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要合理确定山水旅游景区游客容量,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切实减少旅游活动对山水旅游资源的不良影响,努力实现山水旅游景区环境风貌生态化、设施设备现代化、技术应用先进化、服务项目人性化,促进山水旅游资源永续、高效利用。
二是抓好水域资源开发。各地应结合自身水域资源特点,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品位的旅游产品,开辟适合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泛水旅游线路,特别是临江的旅游城市,要重点打造“一江两岸”的城市景观。各地在加强水域资源保护和整治的前提下,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扮靓水景观、突出水文化,依托江河湖泊资源,开发出更多让游客喜爱的泛水旅游产品和城市水体景观。除传统的的漂流、游船、垂钓等水上旅游项目外,还可以积极开发水上快艇、飞机、滑翔等项目,同时着力建设水上综艺舞台、音乐喷泉等水体景观,使游客感受江西泛水旅游的魅力。
三是抓好产业链延伸。应建立与山水旅游目的地发展相适应,集星级饭店、商务宾馆、度假酒店、特色山居小屋、森林人家等为一体的多层次住宿接待体系;立足地域特色,开发一批独具风味的菜品和小吃,形成江西旅游特色餐饮体系;鼓励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富有文化创意的旅游纪念品;积极推进旅游食品、旅游用品、旅游纪念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
一是加强景区建设。提升景区建设水平,规划是先导、资金是前提、选材是基础、技术是关键、管理是保障。高水平的规划就是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景观资源特色,编制相应的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规。景区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就地取材,既能降低成本,也可凸显地域特色。要严格按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具有人性化、特色化的旅游设施。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内涵,形成一批规模大、档次高、项目丰富、特色鲜明、服务规范、管理科学、口碑良好的山水旅游精品景区。景区建设也不仅仅是旅游景观的打造和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还有景区内部的道路交通、接待服务等设施的建设。
二是加强宣传营销。好货靠巧卖,好景要推介。大力开展宣传营销是推动山水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江西风景独好”已经成为响亮的形象品牌,旅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真正让该品牌引领江西山水旅游发展。各地应在这一品牌的统领下,在主流媒体开设专版和专栏,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做好本地山水旅游的整体品牌打造和形象推广,形成一个具有合理分工、各有侧重的山水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建立完善旅游宣传的产品体系,在央视旅游广告片、旅游文化丛书、“走遍中国·精彩江西”系列宣传片、电影电视剧及旅游推广月等宣传产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手机、微博等多种媒介,进一步丰富旅游宣传产品,拓宽旅游宣传渠道。
三是优化景区服务。树立以服务促效益的理念,切实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和旅游服务水平。健全标准体系,加强服务设施、服务流程、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形成规范有序的发展格局。加强对景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引进山水旅游专门人才以及景区规划、科普教育、创意策划、宣传营销、电子商务、导游讲解等紧缺的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积极组织开展山水旅游景区诚信服务活动,督促企业守法经营,引导游客明白消费,实现山水旅游景区“放心旅游”。
四是理顺管理体制。山水旅游产品的市场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区体制机制的活力。应大胆改革创新,积极破除障碍,努力推进景区的管理体制机制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促进型转变。建立健全景区管理机构,明确山水旅游景区的管理主体,形成一个管理主体统一规划管理、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管理体制。强化山水旅游景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提高景区经营运作的市场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开发的掣肘,提升景区经营水平和管理效率。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旅游活动。这既是中国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又是江西旅游资源最丰富、参与主体最多、受益面最广、带动性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江西大约有80%的旅游资源都集中在乡村,拥有125个中国传统村落、116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1个A级乡村旅游景区等等。通过几年的发展和探索,江西乡村旅游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了周边游、城郊游、踏青游、观花游、采摘游、摄影游、美食游、养老游、民俗游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规模以上农家乐突破万家,乡村旅游呈现出“井喷”态势。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江西的乡村旅游还面临着同质化严重,产品单一;发展层次不高、基础设施落后;规模化、公司化较少;劳动力素质低、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服务标准低等问题,还处在从自发式粗放发展向规范化特色发展的转型期。
发展乡村旅游对江西加快旅游强省建设,推动脱贫攻坚,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旅游开发可以分为三大板块,景区旅游、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景区旅游是以景区为依托,多以雄奇险俊为特色的山水景观为主要吸引物的一种旅游方式。城市旅游是以城市景观为依托,多以现代时尚、新奇新颖的人文景观为主要吸引物的一种旅游方式。而乡村旅游则是以清新的空气、清澈的山水、清秀的风光、清幽的环境、清纯的民俗为主要吸引物的一种旅游方式。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应充分发挥江西农村地域广袤、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点燃“最美乡愁”的需要,实现与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的互补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依托。江西森林覆盖率高达63.1%,被誉为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全境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保护好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之要。大力发展旅游特别是发展点多面广的乡村旅游,有利于充分释放生态红利,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生态之美和经济之富的最佳结合,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守护、修复和提升,打造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梅州市最出名的小吃。
3.发展乡村旅游是探索“旅游+”的重要方式。旅游产业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渗透性和带动性。“旅游+”是一种旅游开发模式,从本质来讲,就是用旅游的理念和方式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旅游+”模式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亮点。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大大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有效配置农村各种资源,引导生产要素汇流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文化”,有利于传承乡村文化和工艺,保护古村落及古建筑等。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扶贫”,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快速、持久地增加农民收入,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使农民从此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而且,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贫,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江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各地应把服务“三农”和促进绿色崛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功能提升、业态延伸和转型升级三大主题,加大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实现每个县都有5A级乡村旅游点的发展目标,使乡村旅游成为江西旅游新的亮丽名片。
1.强交通便捷通达。乡村旅游要发展,破除交通瓶颈是关键。应重点抓好县乡公路到高速连接线建设,拓宽提升乡村旅游景区与主要干线公路的连接线,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全省便捷通畅的乡村旅游公路网络。逐步开通乡村旅游公交线路,将农村客运班线延伸到重点乡村旅游点,基本上形成旅游不转车、不转道的格局。
2.强基础优化环境。旅游基础设施是游客顺利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承载旅游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各乡村旅游景区应按照“干净、整洁、便利、规范”的要求,着力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做到“三建、三改、三通、三提升”,不断提高承载能力和水平。“三建”就是建停车场、建购物场所、建游客中心;“三改”就是改水、改厕、改气;“三通”就是通水、通电、通宽带;“三提升”就是提升餐饮、住宿、卫生条件。
3.强品牌提升影响。品牌是名片,是招牌,是招徕游客的保证。各地应在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规模的同时,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作为今后乡村旅游工作的重点,积极整合全省乡村旅游资源,推出一批有市场号召力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扎实开展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名镇名村、旅游休闲小镇、旅游民宿、创意农业园等创建工作,建设一批品牌示范点;不断创新营销模式,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油菜花节、脐橙节、采摘节等有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宣传推广一批品牌资源。
4.强业态满足需求。一方面,走特色发展之路。根据自身资源,积极发展“农业观光类”“文化体验类”“民俗农庄类”“科普教育类”“乡村度假类”“休闲运动类”“特色餐饮类”等各类业态,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走综合发展之路。围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做农家活、买农家品、享农家乐”的目标,打造一批具有品味区、观光区、体验区、休闲区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5.强管理优化服务。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克服“一类资源、二类开发、三类服务”的状况,引导乡村旅游点通过标准化经营提升规模品质。同时,积极创设地域化、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打造服务高地、满意胜地。
6.强创新搞活经营。各地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以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因地制宜,选择合作社模式、公司制模式、公司+农户模式等适合自身条件的组织模式,平衡各方利益,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
温泉旅游是重要旅游产品,深受旅游者喜爱。和其他类型的度假旅游产品相比较,温泉旅游资源一般分布范围广泛、离客源地距离较近、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成本较低、具有明显的医疗保健效果等特点。江西省温泉旅游资源丰富,数量多、流量大、品质高,富含多种对有利的矿物质。将江西打造成休闲度假胜地,温泉旅游大有可为。
未来几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旅游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温泉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主题,是温泉养生功能与休闲度假旅游的完美融合,具有低碳环保、疗养保健、治病延年、适宜多次消费、拓展旅游时间等特点,延伸产业多、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温泉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盛行的旅游方式之一,同时也将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谁掌握了温泉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旅游的主导权。加快发展温泉旅游,对于繁荣旅游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江西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温泉旅游为反季节旅游,有利于变旅游淡季为旺季。江西以山岳型旅游景区为主,旅游季节性非常明显,一般3-10月份为旅游旺季,11月-2月份由于气候偏冷,游客稀少。而温泉旅游恰恰是在秋冬季节最具吸引力,让游客在寒冷的秋冬季感受到浓浓的暖意,能有效弥补江西秋冬季旅游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二是温泉旅游重复消费性强,有利于促进旅游市场繁荣。传统的观光旅游源于新奇,游客看过之后很少会多次重复游览。而温泉旅游源于传统的沐浴文化,贴近生活,老少皆宜,具有休闲体验的特性,可以重复多次消费。尤其是现代温泉旅游区,大多集温泉沐浴、SPA药浴、健身、疗养、娱乐、美食与一体,形式多样,温泉过程可彻底放松游客身心。这种舒服感可以让游客滞留多日,百泡不厌。比如在宜春的温汤镇,有很多上海、浙江的游客在这里度假疗养,短则一周,长则三、五个月,他们每天自备小桶到古井拎水,坐在回廊泡脚,或在住处泡养,在健康疗养的同时,也拉动了当地消费。
三是温泉旅游延长旅游时间,有利于增加旅游综合收入。据市场调查显示,周边有温泉的景区,游客多选择游览后泡个温泉,必然要吃住,大大延长了逗留时间,增加了消费。江西温泉大多分布在著名的景区周围或中心旅游城市周边,温泉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旅游线路的差异化,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比如来明月山游客多数都是白天爬山,晚上泡泉,吸引力强,形成以泉促山,以山带泉,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四是温泉旅游保健作用明显,有利于促进健康。省卫计委的化验报告表明,宜春温汤的温泉是一种罕见的富硒温泉,有明显的强身健体及抗癌作用,对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对心血管、消化、泌尿系统疾病也有显著疗效。庐山星子温泉富含氡,能增强机体各种代谢,具有镇静、止痛、消炎、脱敏、改善血液成分的作用。
五是温泉旅游拉动能力强,有利于拓宽创业就业渠道。温泉旅游涉及“行、泡、疗、健、吃、住、购、娱”等要素,产业链长,延伸性强,具有就业容量大、门槛低、范围广等特点,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直接为居民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在温泉旅游的带动下,很多有胆识、有能力的居民借助温泉开发这一平台,开设农家乐,开发温泉农副产品,在家乡创业致富。以星子温泉旅游度假区为例,温泉开发带动了周边大批居民就业致富,旺季本地适龄就业人员供不应求。
六是温泉旅游功能独特,有利于提高居民幸福指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度假已成为衡量一个地方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温泉旅游度假区为人们创造一种舒适、安全、健康的美好环境,营造一种生态绿色休闲空间,带给人们健康快乐生活理念,并巧妙地将游乐、康体、养生、保健、休闲、度假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全方位地放松,使温泉旅游成为当代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七是温泉旅游收益显著,有利于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温泉旅游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位置,纵向能拉动处于下游的沐浴、桑拿、、健身、体检等系列休闲产业,横向可辐射房产、餐饮、服务、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要远高于普通旅游项目。哪里的温泉开发起来了,哪里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更配套,卫生、安全、救援、信息等服务机制就会更健全,文博、体育、公交、市政等服务设施就会更完善,带动整个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可以肯定的说,凡是靠近温泉景区的地方,住房价格普遍上涨,群众收入普遍提高,服务设施普遍改善。比如,宜春明月山周边,有7家达到四星级以上标准的酒店,上海人在此购房者5000余户;在庐山市(原星子县)城区,也至少有7家四星级以上标准的酒店,在江西全省居于领先地位。
一是温泉资源丰富。目前,全省已发现100余处天然出露的温泉,其中,温度在50度以上的就有60余处,分布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57个县(市、区),赣州、宜春、九江分列一、二、三位,且水质好,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具有独特的祛病疗养保健功能,非常适宜旅游开发。比如,温汤富硒温泉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少数可以与法国埃克斯温泉相媲美的优质温泉;庐山星子温泉是全国著名的富氡温泉,素有“江南第一温泉”之美誉。温泉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区域内的资源比较优势可以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据统计,江西温泉点总数位居全国第6,地热资源总量在全国居前列,是我国地热资源大省之一,与周边地区相比资源优势明显,温泉旅游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二是消费需求旺盛。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都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休闲和健康越来越重视,休闲度假已成为旅游出行的重要选择。温泉旅游正以其独特的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娱乐等优势,成为人们旅游的主要消费方式。同时,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泉沐浴、温泉旅游已不再是“奢侈品”,正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客源市场迅速扩大。
三是产业基础坚实。近年来,江西道路交通建设快速发展,航空、铁路、公路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尤其是高铁时代的来临,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通便利,使许多温泉富集区与长珠闽等发达地区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特色美食英文。同时,全省旅游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的明显改善,为我省温泉旅游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是发展环境良好。 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目标,并且将温泉旅游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组织地质、勘探部门帮助寻找温泉资源,将温泉旅游项目列入省重点调度项目,帮助融资,给予土地开发指标,积极营造外部环境,对优质的项目给予奖励。目前,全省已建成38处温泉旅游区,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百姓的幸福感、繁荣旅游产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升了江西温泉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整体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现在仅开发了已知温泉点的四分之一。除少部分温泉点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外,大多数由于技术、资金、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还处于浅开发或待开发状态。产品体系还不完善,局限于疗养、等功能,休闲、健身、观光、科普等综合性项目开发不足,上档次、高品位、多功能和高效益的产品较少。同时,现有温泉旅游区经营管理不规范,配套设施滞后,接待服务水平偏低。
二是温泉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市场前景看好,我国温泉已经由经济发达地区快速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形成全国温泉旅游开发的热潮。辽宁省提出打造全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广东省是我国温泉旅游的先行者,在温泉旅游开发和营销上已占得先机;重庆温泉旅游品质高雅;福建温泉旅游近年来快速发展,品牌影响力得到很大提升;湖北温泉旅游是后起之秀,对江西温泉旅游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三是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活。 目前,全省温泉地热资源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运行机制不顺畅等诸多问题,导致开发进展缓慢、利用水平偏低、经济效益较差。主要表现为:部分温泉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处于任意采用的无序状态;已开发的温泉点各自为政,处于分散打井和自采自用的粗放利用阶段,资源滥采和浪费现象严重;温泉资源开发过程中,勘探、开发、属地三方之间利益关系缺乏有效协调,影响了勘探者、投资者、开发者的信心,制约了温泉旅游发展。
紧扣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落实发展举措,促进全省温泉旅游快速发展。
江西温泉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温泉旅游资源优势,紧贴旅游消费市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有效整合优势资源,以打造温泉旅游精品目的地为重点,提高全省温泉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两区三片”(两区:赣西、赣南特色温泉旅游区,三片:赣北、赣中、赣东温泉旅游片)的温泉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使温泉旅游成为江西旅游的亮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要在产业发展规模上实现突破。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温泉勘探、加快开采步伐、加快项目建设、加快形成规模,尽快建成4个国家级温泉旅游度假区、10个省级温泉精品旅游度假区、15个温泉旅游特色镇和36个温泉旅游度假村,使温泉旅游成为拉动全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二是要在产业发展水平上实现突破。要推进现有温泉旅游区提质增效,丰富服务内容,提高产品档次,实现温泉游憩方式创新化、温泉经营特色化、泡浴方式多样化、温泉开发持续化、行业服务规范化。要充分利用温泉旅游综合性强、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特点,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推动温泉旅游与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景观地产、疗养保健等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与工业、农业、体育、文化、卫生等行业有机结合,推动温泉旅游向多元产业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和增值链,提升温泉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着力打造精品项目。温泉旅游要实现超常规发展,一定要有大气魄、大手笔、大项目、大品牌。要按照“注重特色、差异发展”的原则,高起点策划和包装一批效益好、水平高的大项目特色美食英文。积极引进资本实力雄厚、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主体,合理有序开发温泉旅游资源。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温泉旅游目的地城镇建设,不断完善温泉所在地的供电、消防、环卫、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娱乐、购物、接待等重要环节的配套设施。在项目建设上把好关,坚决杜绝求短利乱开发、低水平滥开发现象。要按照提升质量、高端建设、集约发展的要求,把特色做优、精品做强、品牌做响,努力打造江西温泉旅游精特产品体系。
二是着力加强宣传营销。要根据全省旅游形象定位,找准温泉旅游的主题形象,比如,“赣鄱生态福地,温泉休闲乐园”“江西风景独好,温泉润泽天下”等宣传语,从不同角度勾画温泉旅游在江西旅游中的鲜明形象。要广泛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开展各种温泉旅游节庆活动,将温泉旅游作为省级对外旅游宣传的重要内容,向海内外进行整体推广。要大力宣传温泉文化,使温泉度假旅游消费方式成为新的消费时尚。要认真研究省内和周边主要客源市场的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营销,快速提升我省温泉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着力强化管理服务。要加强对温泉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控力度,杜绝“竭泉而浴”,确保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加强温泉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保护,在景区规划范围内不得布局与温泉旅游无关的产业,尤其要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工矿企业;温泉旅游开发企业要切实做好废水处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要加强行业管理,强化对温泉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和设备、接待服务、温泉卫生、温泉旅为等的规范化管理,加快制定和推广温泉旅游设施标准和服务规范。要规范温泉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杜绝假冒伪劣温泉旅游产品,打击各种欺诈、蒙骗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色美食英文,通过各种层次的教育培训,培养温泉旅游产品研发、营销策划、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并留住人才,为打造温泉旅游产业强省奠定人才基础。
四是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要打破思维定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体制机制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鼓励和支持实力雄厚、管理先进、责任心强的大企业取得温泉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要采取多种鼓励措施,通过参股、兼并、股权置换、企业重组等多种方式,引导各方资金加大对温泉旅游发展的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要理顺资源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划分割,探索建立温泉地热资源勘探、开采有机协调、相互配合的高效运行机制和温泉资源一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有效形式。
旅游产业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重创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如何化“危”为机,有多方面的方案。我认为,发展健康养生旅游是一条正确选择的路径。健康养生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基础上,结合风景观赏、文化游乐、身体检测、医学治疗、夏避暑、冬祛寒等形式,以达到放松身心、怡情养性、祛邪扶正、延年益寿等目的的深度旅游体验活动。与传统旅游形态相比,具有滞留时间长、旅游节奏慢、消费能力强、重游率高、强体健身等特点,是传统旅游产业的升级版。江西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康养旅游的独特优势和基础条件。
1.有利于抢抓健康养生产业迅猛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各种压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人们对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免疫能力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的需求正爆发式增长,成为了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市场主流趋势和时代发展热点。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5亿,未来人口高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对健康养生的需求也必将大幅增长。国际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称“健康产业”是继农业、工业、商业、IT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各国均争相打造健康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我国健康养生休闲产业也在近年内急速升温,成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在这种形势下,江西发展健康养生度假旅游,顺应了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2.有利于积极应对旅游市场的巨大变化。当前,国内旅游市场正在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革。一方面,散客时代全面到来。旅行社举着旗子拉练式的传统观光团队大大减少,而家人朋友一起出游成为常态,散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许多景区跟团游和自由行的比例已经由以往的7∶3变为2∶8。散客时代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需求的多样性,不再是千篇一律按照旅行社指定的行程完成旅行,旅游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来规划旅程。另一方面,旅游休闲时代已经来临。节假日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的日益完善,“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微旅游、城市周边游、乡村休闲游、周末自驾游、森林采摘游、河湖垂钓游等成为旅游新时尚。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也更加追求旅游的舒适度,纯粹的观光旅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同时,随着公务旅游消费的消失和旅游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找到持续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力量和新的商业模式是当务之急。因此,培养新型旅游业态,发展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是适应旅游新常态的迫切需要。
3.有利于打破门票依赖、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当前,江西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行游等强制性消费占比过高,而购娱等自主性消费占比较低,只有40%多。江西旅游的成功,只要把强制性消费与自主性消费的比例倒置就可以实现。但如何保证景区门票下降但旅游总收入反增,关键就是要转型。康养旅游相对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滞留时间长、消费能力强、重游率高,是增加游客综合消费的有效手段。
1.生态环境全国一流。江西山水宜人、环境优美、底蕴深厚,具备独特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自然条件。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二位,候鸟位居全国第一,综合空气环境质量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位居全国前列特色美食英文,单位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年平均值,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洁空气标准,全境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区。研究表明,负氧离子含量若小于每立方厘米25个,人就会出现恶心、头痛、晕眩、疲劳的症状;而含量若大于每立方厘米1万个,人就会因代谢活跃而心情舒畅,食欲增加,精力充沛;若大于每立方厘米10万个以上,就可用来治疗某些疾病。江西大多县市和景区的负氧离子含量在每立方厘米10万以上。清新的空气是发展健康养生休闲产业最大的优势。
2.温泉资源独具特色。江西温泉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境内温泉地热点总数居周边领先、全国第7,温泉热水水质类型以重碳酸钠(钙)或硫酸重碳酸钠(钙)型中性微矿化水为主,含对有益的微量矿物元素20多种,对养颜护肤、强身健体、治愈疾病、防癌抗癌有特殊功效。宜春温汤富硒温泉、庐山富氡温泉、樟树盐温泉等温泉驰名海内外。
3.医药资源非常丰富。江西药材种植面积广、品种多,境内中药资源达2061种,并且药材地道、高质、无污染。樟树药帮与京帮、川帮并称为全国三大药帮,樟树市也是全国唯一被认定的“中国药都”。中药材种植炮制规范,是优秀传统品牌产品,具有良好的信誉,深受群众的欢迎,形成了汇仁、江中、济民可信、仁和药业等中成药生产排头兵企业。历代名医辈出,医家纷呈,著述丰富。
4.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江西紧邻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在高铁、高速的支持下与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福州、厦门、武汉、长沙等重点客源城市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些条件使江西最有可能成为长珠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消费群体的首选地和必选地。
5.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江西康养旅游的魅力日渐显露,庐山休闲避暑游、井冈山红色文化体验游、三清山栈道运动游、武功山帐篷露营游、景德镇陶瓷文化游、赣州客家风情游、宜春温汤养生游、靖安宝峰禅修打坐游、婺源乡村度假游、丫山医疗康养游、仙女湖爱情文化游等等都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南昌岐黄国医外国政要体验中心、抚州崇仁源野生林教育乐园、中国洞都旅游区、《寻梦龙虎山》《梦里老家》《天下三清》《明月千古情》等一批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新项目顺利运行。
江西要紧扣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局,按照品牌引领、业态支撑、空间拓展、服务强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业态创新发展,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基地,形成业态丰富、优势明显的康养产业体系,力争建成全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
突出江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业态。重点可以发展六类优势业态:一是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繁茂的森林植被、富足的负氧离子,大力发展景区森林浴、天然氧吧、竹林疗养、漂流垂钓等产品。二是温泉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大力发展温泉度假、温泉康体、温泉疗养等产品,推动温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三是中医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依托中医药资源丰富的特点,突出中医“治未病”和保健理念,大力发展药膳保健、中医疗养、慢病预防、针灸推拿等产品。四是运动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依托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78%的特点,大力发展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山地汽车、野外探险、户外露营、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康体养生产品。五是田园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依托优美的山水田园景观和丰富而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大力发展田园风光、果实采摘、农家餐饮、古宅度假等产品。
打造各具特色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关键是要创新、融合。比如,婺源县九思堂度假宅院,利用一座建于公元1902年的徽商老宅,经过全面修缮和改造,成为一座生活度假宅院,形式非常新颖,受到市场热捧。樟树中国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将原本是工业原料的岩盐资源,成功创意打造成“湛蓝的神奇死海”养生旅游产品。
通过优势资源集中、土地集约、项目集聚的产业开发模式,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即以南昌梅岭、宜春樟树为核心的中医药养生休闲区,以庐山及庐山西海为核心的山湖一体休闲养生区,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核心的瓷文化休闲度假区,以武功山为核心的户外运动体验区,以仙女湖为核心的爱情文化休闲度假区,以龙虎山为核心的道都养生度假区,以赣南客家文化为载体的客家风情健康养生区,以宜春禅宗祖庭和温泉为依托的禅山圣水养生度假区,以婺源和三清山为核心的乡村健康养生度假区,以井冈山为核心的红色体验养生休闲区,以抚州为核心的文化教育休闲区。同时,围绕上述11个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群区,积极开辟以“养生福地,欢乐江西”为主题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线路,使江西成为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示范省,全国健康旅游的首选地、优选地和必选地。
旅游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旅游服务质量的竞争。一是推进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按照“快旅慢游”的要求,加快改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卫生、厕所、通讯等方面条件,推进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使旅游者“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娱之快乐、购之丰富”。二是推进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全面梳理现有相关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政策法规,出台具体的服务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等相关文件,为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推进服务品质的人性化。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更加注重留住游客、让游客“回头”。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到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位从业人员,着重在贴心、细心、用心上下功夫,于细节处塑造文明旅游形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旅游信息技术应用层出不穷,在线旅游市场蓬勃兴起。很多游客从出发乘车到景点参观、吃饭住宿全部是出发前上网搞定。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以“智慧旅游”为切入点,加快建立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提供机(车)票、酒店、旅行社、旅游产品等网上查询、预售和结算服务。推进智慧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创新智慧旅游营销方式,构建多平台多渠道网络营销体系,推进5G+VR实景虚拟旅游在线营销。
森林旅游是依托森林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健身康养、野营探险、自然体验和科普教育等多种旅游产品。在江西工作的十余年里,我走遍全省一百县,看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经常思考要如何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从红色、山水、温泉、乡村等旅游发展角度进行过探讨。近年来与林业部门接触较多,特别是与省林业局一起筹办森林旅游节,豁然发现森林旅游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正当其时。森林旅游是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更是健康产业和幸福产业。江西森林资源丰富,旅游基础和区位优势凸显,发展森林旅游,是江西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打造旅游强省、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实现江西绿色崛起的一条重要路径。
随着我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可支配的时间和收入增多, 回归、亲近自然的森林旅游正成为人们扩大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突破18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1/3,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近1.75万亿元。发展森林旅游将有效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是实现森林资源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
1.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国已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对森林的热爱是人类的天赋禀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青山秀水间充满了文人高仕、典丽华章的历史背影,将厚重的悠久文化与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极具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景观。森林还是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是人类最好的养生之地和“保健医生”。森林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森林旅游能满足游客健身康养的需求, 有利于游客积极休息、缓解压力, 转换心情,对亚健康人群具有很好康复作用。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的野生动植物,能满足人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求新求异的需求。复杂的地质构造、崎岖的山野小道,能满足游客锻炼意志、达到全面发展的需求。森林资源优越的地方,往往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独特的生物气候资源于一体,可使游客写生、绘画、摄影、创作构思、陶冶情操等艺术灵感得以激活,极大满足现代游客多样化的高端需求。特别是在养老产业和青少年研学求知上,森林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森林旅游必将迎来更大发展。
2.林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必然结果。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倒逼各行各业迅速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适合时代要求的新产品。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就业率高,富民效果强,是国家和地区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必然选择。森林旅游是林产品发展的高级阶段,变木头经济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 是传统林业向休闲养生的转型升级, 必将促进林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意义的林区往往意味着贫穷落后,林农“守着金饭碗讨饭”的问题突出。旅游产业具有高度融合性、渗透性和带动性,用“旅游+森林”的发展模式盘活森林资源,促进林区产业结构调整,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和要素,带动林下经济等多种产业发展,调节社会再分配, 促进林区百姓致富,增进人民福祉,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江西青山绿水,生态优良。从地形上看,江西宛如一颗镶嵌在中国版图上的“绿宝石”,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3.1%,多年稳居全国前列,被誉为中国最绿的省份之一,是全国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江西还拥有甘甜的空气,在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年平均值达1070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洁空气标准。“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将绿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江西的重要任务,森林旅游是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
1.精准对接中央政策要求。森林旅游的特点是一种很少或不消耗有形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街边小吃摊图片,是森林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发展森林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必将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兴赣富民目标,走出一条江西“绿富美”发展新路做出重大贡献。
2.科学判断江西省情定位。江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南面是大庾岭和九连山,东面是武夷山和怀玉山,西面是罗霄山脉和武功山,北依长江。素有“六山二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市市有名山大川,县县有森林覆盖。江西大多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城镇村庄坐落于盆地山谷中,人与山林组成了生命共同体。江西极为适宜树木生长,四季郁郁葱葱,风景秀丽,森林湿地养育了数千万的赣鄱儿女,孕育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并承载着人们脱贫致富的梦想。江西交通便捷,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史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是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的中心地带,一直被誉为上海、江浙的“后花园”。森林旅游点多面广、内涵丰富,就业率高全国小吃排行榜,富民效果强,可以满足游客的多重目的,有利于聚集资源要素,提升生态保护质量,充分释放生态红利,实现生态美和经济富的最佳结合,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绿色崛起中抓住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展现新作为。
江西高度重视森林旅游发展,由省林业局牵头,大力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保护、管理、发展、利用的方针,充分发挥森林景观资源优势,以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森林风景资源为依托,实施森林景观利用提升工程,打基础,建机制,出实招,着力推进森林旅游产业发展。
1.基础扎实。省政府及省林业局、省文旅厅等有关部门制定了推进森林旅游发展的系列文件,与广东、福建、广西、湖南签订“森林旅游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引导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不断丰富森林旅游内涵,组织发行“江西风景独好·森林旅游”年票,举办森林旅游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力开展森林旅游宣传,江西森林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已经夯实,发展机制已初步捋顺。至2018年底,全省共建成以森林资源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区190处、森林公园169处,建成与森林资源密切相关的风景名胜区45处、湿地公园99处、地质公园15处、世界自然遗产5处。首批试点建设乡村森林公园30 处,2019年建设72处,并明确到2020年全省至少建成乡村森林公园130处,逐步实现全省每个乡镇建成1处乡村森林公园的总体目标。
2.成效显著。赣州、鹰潭两市被国家林草局授牌命名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湾里区和武宁、大余、婺源、资溪等4县授牌命名为 “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梅岭、陡水湖、仰天岗、阳岭等4处国家森林公园被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称号。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中国(梅岭)国际都市森林休闲节”、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节”、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的“赏枫节”、 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月亮文化节”、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的“漂流文化节”等已成为知名森林旅游品牌。实施了江西创建省级示范森林公园办法,评选出三爪仑、阳明湖等省级示范森林公园13处。明月山、龟峰、上清等43处森林公园(景区)被评定为国家5A、4A和3A景区。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基地建设,制定标准和实施方案,分批遴选命名“森林体验”、“森林养生”基地共27处。森林旅游规模不断壮大, 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稳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省森林旅游景区年接待人数已突破1.6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7.2亿元,其中,森林公园接待游客总人数8989.3万人次,森林旅游(康养)直接收入130.4亿元;带动社会就业近4万余人,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280户。森林旅游在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稳步增长。
江西森林旅游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发展力度不大,产品单调雷同,大多停留于观光功能,特别是森林旅游中最富特色的康养休闲、野营探险、科普教育等功能发挥不足,内涵贫乏,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另外,系统整体规划欠缺、部分地方和人们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投融资机制和市场运营机制不活、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我国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发展正在全面落实。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断增强,人们在生活品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均发生根本性变化,绿色、健康、长寿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江西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养老、大健康、文化旅游等政策的出台,逐渐成为市民习惯的节假日阖家出游生活方式等等最终的指向,内容丰富的森林旅游都是一个必然选择。全省上下提高认识、整合资源、高位推动、补齐短板,必将推动江西森林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山上再造一个江西”的赣鄱儿女夙愿将在新时代实现。
1.转变思想观念。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森林旅游,首先要转变全社会思想观念,深刻认识森林旅游内涵和价值,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进行高规格的顶层设计,充分融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运动探险、科普教育等多种产品,整合社会各类要素,捏紧拳头,在系统、全局视野下推进森林旅游,这一新型旅游业态必将出现井喷式发展。
2.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强化部门协作,对涉及森林旅游产业的战略、规划、政策等重大问题统一研究、协调和决策,加大森林旅游发展指导和推进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投入引导机制,探索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行业主管、市场运行模式。健全收益分配机制,保障森林资源培育和管护者权益。
3.夯牢发展基础。坚守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优势认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坚定不移地推行“一长三员”制度,即林长制、护林员、网格员、消防员,科学构建林业资源保护体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森林公园建设,夯实森林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政策,用好扶持资金,补齐交通、水电、接待设施、环境优化等基础设施短板。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从业人员,壮大队伍力量,带动区域发展,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
4.强化产品开发。发展森林旅游,需要提升森林质量,明确“四处覆绿、四季鲜花、林珍木贵、多姿多彩”的发展目标,改善森林旅游目的地。要挖掘森林文化,讲好森林故事,如映山红、金丝楠、红豆杉、翠竹香樟、白鹤飞翔的故事,明月姑娘、麻姑献寿、洞天福地、摩崖石刻、佛道祖庭、沧海桑田、掷米成珠的故事,打造森林旅游“一区两带三圈”,即鄱阳湖森林旅游区,武夷山脉、罗霄山脉森林旅游带,幕埠山九岭山脉、三清山怀玉山脉,大庾岭九连山脉森林旅游圈。建设一批休闲度假、保健康复、养生养老基地。
5.打造绿色品牌。加强政策引导,创建一批森林旅游品牌,形成绿色江西名片。持续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县)”,提升江西森林旅游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积极整合优质资源,推介一批优秀森林康养基地,提升森林康养基地品牌知名度。鼓励建设一批休闲林业观光园区和森林人家,支持森林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产品集中度高且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企业申报森林旅游品牌,打造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
6.做好宣传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 好歌需要好传播。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外交流。精心策划多种旅游宣传产品和宣传方式,不仅向周边和国内中心城市宣传,而且要到国外宣传。要精心办好“江西森林旅游节”,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智慧旅游大数据等新技术,演绎江西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大戏曲。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国有和民营企业发展森林旅游项目,充分发挥江西森林旅游协会的作用,推动发行“江西森旅旅游年票”,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培育市场,形成全省上下合力共推森林旅游的新。
江西历史源远流长,名家巨擘辈出,文化底蕴厚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浅显的、空洞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难以创造完整价值链的文化。
文化与旅游相生共兴,相辅相成。对于游客来说,初级阶段是浮光掠影,高级阶段是精神愉悦和深度体验。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正跨入深度旅游阶段,文化日益成为支配旅游活动的精神支柱和旅游经济的重要引领。旅游则是文化实现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发掘、弘扬、优化、保护和丰富文化的有效途径。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平台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旅游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巴黎、伦敦、北京、西安、杭州等中外许多地方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旅游与文化融合程度越高,旅游产品就越精粹,旅游吸引力就越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是旅游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依托充满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全过程,实现旅游形式和文化内容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有利于凸显江西旅游产品特色,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快江西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文化产业加速繁荣。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创新文化形态,丰富文化内涵,加速文化繁荣。比如,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可以说是一片文化的荒漠特色美食英文,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人文景观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潮流的领跑者。
3.有利于区域形象全面提升。旅游吸引力强,旅游品牌知名度高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比如全国小吃排行榜,人们通过风筝节了解潍坊,通过冰雕节了解哈尔滨等。发展文化旅游能够向游客充分展示赣鄱大地的厚重文化、秀美山水、淳朴民风、发展活力和新时期江西人民的崭新风貌,使更多的人加深对江西的了解,加强对江西的关注,加大对江西的投资,让世界了解江西,让江西融入世界,从而有力地推动对外交流合作。
4.有利于优秀文化弘扬传承。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对文化的抢救、传承和弘扬的过程。布达拉宫、云南的丽江古城、“香格里拉”、景德镇古窑等文化遗产大都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得到修葺或保护,获得了新生。
江西古迹遗址众多,文化名人荟萃,红色文化辉煌,陶瓷文化灿烂,宗教文化繁盛,民俗文化深厚,书院文化丰沛,名城名村遍布,发展文化旅游具有良好基础。
江西旅游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多元生态逐步形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打造深入推进,文化产业活力迸发,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中央提出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明确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目标,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旅游强省,发展全域旅游,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极大地拓展了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差距,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堪忧,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不足,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等等。
江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要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大跨越,使之成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我省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紧贴旅游消费市场,着力创新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文化旅游发展的成功,关键在于将抽象的文化符号、模糊的文化记忆、残缺的文化遗址等资源转化为游客可以直接感知或观看的“文化”产品。一是要着力推进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景观化。我省很多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还处于原始资源状态,未能有效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要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在文化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精确提炼文化旅游产品主题,丰富表现形式,使静态的文化活起来,把失落的文化找回来,让濒危的文化旺起来。要加快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主题园等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的对接,完善文化场馆园区的旅游服务功能,让游客直观地触摸到文化的精髓。二是要深入挖掘自然等非文化景观的文化属性。自然景观中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葱郁的森林和碧绿的湖水是生态文化的体现,高耸的山峰和奇特的溶洞是地质文化的展示。旅游开发要善于挖掘这些物质实体的文化属性,提炼出隐形的文化元素,使其转化为创意因子。三是要把提升文化品味贯穿到旅游业全过程。将文化灵魂深深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打造地方菜肴饮品,建设文化主题酒店,提供特色交通服务,推出文娱演艺活动,销售文化旅游商品,营造整个旅游目的地文化环境氛围,让文化通过旅游更好地走向市场,也让旅游更有魅力。
项目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更需要有大项目来支撑。一是精心策划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大项目。在引进大项目时,既要注重规模,也要注重质量;既要注重项目布局,也要注重差异化,避免一般化的规划设计、粗放型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二是引进一批资金实力雄厚梅州市最出名的小吃、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大型企业集团。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创新招商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境内外、省内外战略投资商、大型旅游集团和文化企业来赣投资文化旅游项目,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运营,抢占文化旅游制高点。三是建立重大旅游项目联合推进机制。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密切配合,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提前介入、直接调度、跟踪服务。每年重点扶持一两个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将其打造成具有震撼性的旅游精品,实现以精品项目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促进旅游产业兴旺的关键要素。发展文化旅游要以厚重的赣鄱文化为载体,突出地域性、特色性和比较优势。一是突出文化资源的本土特色。如我省有4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7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将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将一批国家级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打造成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将一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成文化演艺节目。二是彰显旅游产品的个性特色。同一种文化类型可创意出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同一主题的旅游景区可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旅游产品。吉安市依托厚重的庐陵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发建设庐陵文化生态园,精彩展现全市13个县的文化特质。文化旅游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培育具有独特个性和风采的旅游产品,制造更多的亮点、看点和兴奋点。
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推进营销,不仅要规模大、声势大,而且要调动媒体多、覆盖广、方式新。一是塑造大品牌。要结合区域特色文化,通过提炼一句主题口号、打造一台演艺节目、出版一套文化丛书、推出一条文化旅游线路,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将极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特质展现出来,使之在消费群体中形成“第一印象”,进而成为游客出行的“第一选择”。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既要突出资源的独特性,使游客能清晰地将品牌与旅游目的地及其文化特质联系在一起,又要突出市场的针对性,结合准确的市场定位,提升特定消费群体的品牌认知。二是形成大推广。当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已远不能满足宣传营销的需求,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平台等互动性好、性价比高的新媒体成为了创意营销的又一着力点。今后营销工作应并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线上宣传与线下推广,不断创新宣传模式。三是开拓大市场。坚持科学定位,锁定客源目标,强化宣传营销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重点选择长沙、武汉、杭州、广州、深圳等周边市场,突出北京、上海、西安、福州、哈尔滨等中远程市场,突破以港澳台、东北亚、东南亚为重点的海外市场。四是营造大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全国小吃排行榜,可以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文化产品所包含的信仰、知识、艺术、语言、风俗、历史、传说等文化要素,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的对外影响力。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要以特色文化为主线,注重突出文化内涵,避免活动主题的芜杂、内容的空洞、形式的单一。
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也是旅游发展的必然方向。未来十年全国将普及智慧旅游。因此,文化旅游要以超前的眼光走智慧发展之路,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建设智慧旅游平台。一是加强应用开发。文化旅游景区和企业要加快智慧旅游建设与应用,加强游客与景区、企业的互动交流,扩大旅游网上交易,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满意度。二是实现智能化管理。文化旅游景区要逐步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智慧旅游建设,普及景区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智慧停车系统,GIS综合管理系统,GPS定位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推动旅游管理高质高效。三是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科技化水平。文化旅游产品要突破传统思维,在创意、创作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集合舞蹈、杂技、戏曲、影视、动画等多种演出元素和表演形式,尽可能地展现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魅力。
演艺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文艺演艺,主要由文化艺术团体表演,目的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二是旅游演艺,属于旅游“六要素”之一的“娱”,是将“旅游”与“演艺”相结合的新型产品,是把文化推向旅游市场的重要“媒介”,兼具旅游与文化的双重魅力,主要依托著名旅游景区景点,表现地域文化背景、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形式多样的主题商业表演活动;三是“演艺旅游”,主要是指由当地著名旅游演艺节目的文化影响力而带动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游客是“因演艺,而旅游”,演艺在旅游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当前,旅游人数、演艺水平均已达到发展旅游演艺的基本条件,发展旅游演艺潜力巨大。
近年来,江西省高度重视旅游演艺的发展,经过多方面的挖掘和推动,我省旅游演艺发展不断有了新突破,一大批旅游演艺项目应运而生,如鹰潭的《寻梦龙虎山》、抚州乡音版《临川四梦》、吉安的《井冈山》和《记忆庐陵》、上饶的《印象上饶》、九江的《春江花月夜》、婺源县的《梦里老家》。特别是《寻梦龙虎山》和《梦里老家》两台节目,一个是以道源文化为主题,实现行走式观看方式,别具一格;一个是以记忆乡愁为总纲,围绕春夏秋冬四季,体现婺源商、仕、文、武四大特色,非常有看点。关键是他们能够坚持演出,一年能演出300多天,最多时每天演4场,门票年收入达到了数千万元。但总体来看,相对于旅游发达地区,相对于我省丰富的资源潜力和有利条件,我省旅游演艺还处于初步阶段,在全国有影响、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演艺节目总量较少,全省整体水平仍较为落后。下大决心、花大功夫、集中大家的智慧推进一批有特色、有市场、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演艺,推动全省旅游演艺上水平、上品味、上台阶,对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大力推进旅游演艺是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旅游是高品位的生活方式。随着新生代游客的逐步兴起,大众化、个性化旅游的不断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趋势的日益增强,高铁时代到来对旅游选择产生的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仅仅满足于旅游目的地的游览观光,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旅游目的地的多业态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也包括对旅游演艺的巨大需求。一台高水准的旅游演艺节目,能让广大游客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视觉上的享受、文化知识上的丰富和情感上的绵绵回味,因此,“白天看景点,晚上看表演”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