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标语饮食文化的五个特点

  • 2024-03-18
  • John Dowson

  2019年1月26日上午,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学院暨喀斯特生态文明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奇岩在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礼教室做了一场关于“竹枝词与清代贵州饮食文化”的讲座,吸引了许多名市民参与

饮食文化标语饮食文化的五个特点

  2019年1月26日上午,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学院暨喀斯特生态文明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奇岩在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礼教室做了一场关于“竹枝词与清代贵州饮食文化”的讲座,吸引了许多名市民参与。严教授以清代黔地竹枝词中的真实历史记载为基础,结合当今深度研究其新进展,面对面和市民朋友共同分享清代贵州饮食文化,这些独到的研究观点引起了市民朋友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互动。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学院暨喀斯特生态文明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奇岩解读“竹枝词与清代贵州饮食文化”

  贵州是依山傍水的少数民族地区饮食文化标语,漫山遍野的山珍野味、河鲜野蔬为贵州民族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这为多民族聚居的贵州各族人民创造了各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竹枝词在这方面多有题咏。竹枝词内容是咏风土、纪时事,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清代贵州竹枝词包含丰富的饮食文化史料,与一般方志相比,具有独到的价值,但目前对这方面的史料价值挖掘不够。从竹枝词看,清代贵州饮食文化在味道上呈现出的四大特点。在食用方式上有“吃抟饭”和现舂现煮的特点。清代贵州饮食文化奠定了今天黔菜的基础,因此,清代是黔菜发展的重要阶段。严教授以竹枝词为基础介绍了贵州民族在饮食味道上的特点,并详细介绍了贵州民族的几大用餐的食用特色。严教授认为从竹枝词看,清代贵州饮食文化在味道上呈现“淡”、 “野”、“酸”饮食文化的五个特点、“生”等四大特点,在食用方式上有“吃抟饭”和现舂现煮的特点,反映了贵州饮食文化的原始古朴性,说明清代贵州各族饮食文化带有诸多的原始痕迹,因此清代贵州饮食是研究贵州饮食文化发展变迁的标本。同时,清代贵州民族饮食文化无论从味道上还是饮食方式上都说明清代贵州的饮食是清代贵州采集、渔猎型生计方式、游牧、畜牧型生计方式和农耕型生计方式等综合影响的结果,是清代贵州各族生计方式多样性的体现。严教授认为清代贵州饮食文化奠定了今天黔菜的基础,因此清代是黔菜发展的重要阶段饮食文化的五个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学院暨喀斯特生态文明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奇岩解读“竹枝词与清代贵州饮食文化”

  “因为常驻贵州,以前不觉得贵州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今天听完讲座后对贵州本土的口味特色心里感觉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听众听完讲座后告诉记者。“我是外地人,今天专程过来听孔学堂的公益讲座的,通过今天的讲座,我对贵州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了,对贵州的特色进一步了解了,更加喜欢贵州了饮食文化的五个特点。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还是各界人士,在每一期这样精心举办的文化氛围内接受这样的文化熏陶是不可多得的机会,通过讲座让我们对国家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孔学堂越办越好。”

  孔学堂是一座传承与弘扬儒学的圣殿,教化与开启新风的基地;是省市共建、社会各界齐心共举的成果。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些都是孔学堂举办公益文化讲座的初衷和目的,即今为止,孔学堂的公益文化已经开展了第672场了,今天也是2019年的第四场。

  严奇岩饮食文化标语,江西莲花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学院暨喀斯特生态文明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负责人。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历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贵州省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等。近年主要从事西南民族文化史和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已在《民族研究》《宗教学研究》《中国农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独立出版《竹枝词中的清代贵州民族社会》等专著3部。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饮食文化的五个特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和贵州省科技厅项目1项饮食文化的五个特点饮食文化的五个特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