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中国人春节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是常说常新的话题
吃,是中国人春节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是常说常新的话题。辛丑年春节就要过去了,我们看看在大年初四的第四期中华书局共读会上饮食文化礼仪,《古人的生活世界》作者,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宏超老师是怎么和读者分享春节美食这个话题的。
本期共读会依然由读者代表蒋德明主持。共读会开始,几位读者和中华聚珍的编辑分享了各自家乡的年俗,特别是家乡美食。王宏超老师对这些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进行点评后,详细解读了春节和美食的关系。
对于过春节和其他节日,中国人最期盼的恐怕就是美食了。相对而言,中国是个食物相对匮乏的社会,平日里普通人没有机会享受太丰盛的美食,只有等到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才能大快朵颐。贫寒人家,哪怕再省吃俭用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在春节也会尽其所能准备许多美味。
当然,现在食物丰盛了,中国人基于食物贫乏的记忆,会有一种“补偿性的丰盛”,转变为过量的食物,尤其是在请客的宴席中,食物刚好或简朴,会被认为比较抠门,而过量则被视为有面子。
中国人的春节美食还有祭祀的功能,为鬼神和祖先准备丰盛的食物,以表达尊崇和孝顺的意思。当然,中国人的宗教是比较实用的,给祖先准备的东西,最后都是自己吃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准备的灶糖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据说也是为了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汇报时只说好事不说坏事。
节庆中美食的另一个功能是维系和强化社会关系。节日中北方很流行走亲戚,互相走访拜年,一起吃饭、娱乐,在这些活动中,就深化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
许烺光等学者就认为,中国人春节吃饺子的原因之一,就是“饺子是生活忙碌不能经常相见聚谈的家人和近亲能够一起做一起吃,而不会因烹饪步骤复杂而分散他们太多的注意力的一种食品”。
中国人习惯于在春节回到故乡,和家人团圆,和亲友欢聚。其实故乡的面貌大多都改变了中国十大饮食文化圈,但记忆中的故乡会停留在感觉之中,尤其是听觉、味觉和嗅觉之中。可以说,食物承载了大部分的乡愁饮食文化礼仪。
现在经常有人说年味淡了,原因之一恐怕就是平时食物就很丰盛,现代人很难对于食物建立起节日记忆;同时现代人的感觉也被重新塑造了饮食文化礼仪。
年味淡的另一个原因,大概是我们的社会交往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往的血缘和地缘的关系都变得淡薄了,以往因为地缘的关系,亲属关系也很复杂,而今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在城市中,这种血缘的联系也松散了一些,逐渐走向了西方的那种“团体格局”。
基于现代的生活方式,生活和娱乐主要是以较小的家庭甚至个人为单位。比如手机和网络让我们的生活“个人化”了,而古人的生活相对而言更“集体化”一些。在春节,有家庭的团聚吃饭,也有走亲访友中国十大饮食文化圈,有祭祀纪念活动,还会有花灯烟火等活动,尤其在上元节,游乐项目非常多,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狂欢节”。缺少了集体性的活动,对于节庆的记忆也会减弱一些。
就这个话题,王老师还谈到了中国饮食的特征、中国的饮食哲学、食物的流动与食物的文化等话题。读者兴致高涨,在王老师的讲解结束后还提出了许多问题,王老师均一一作出了解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