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大全视频俄罗斯美食网站传统美食怎么写美食资讯网站

  • 2023-11-08
  • John Dowson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首播之后形成热潮

美食大全视频俄罗斯美食网站传统美食怎么写美食资讯网站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首播之后形成热潮。观众推崇其对中国美食文化和传统伦理的精美展现,赞为“中国最火的纪录片”。上周,《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受到更多关注和评论,被网友形容为“舌尖现象”。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首播之后形成热潮。观众推崇其对中国美食文化和传统伦理的精美展现,赞为“中国最火的纪录片”。上周,《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受到更多关注和评论,被网友形容为“舌尖现象”。

  刘采萍:老有朋友问我,你看《舌尖上的中国2》了吗?我说周末有事没顾上看,朋友还啧啧可惜,说补上吧,作为中国人,应该多了解点“中国味道”……我没想到一部和饮食有关的纪录片,与“中国的味道”这样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所以还挺好奇。几位是如何看待这部“最火纪录片”的?

  马想斌:“舌尖热”涉及到饮食,作为一个吃货,我自然特别关心。倒不是关心具体的内容,而是关心饮食背后的一种生活态度。我觉得,大多数人跟我应该差不多,是被饮食背后的那种情绪和文化所感染,看了之后,恨不得亲自动手,完成一道记忆中的传统大餐。有了这种情绪互动,人们在《舌尖》里,品味到更多时间的滋味。

  刘浩睿:其实我对美食节目不是很热衷,《舌尖》是靠好故事吸引我的。整部片子在食物之外,找到了其他的着力点,这在两季节目里都非常突出,吸引我一直看下去。

  李妍:上周第二季才演第一集时,我的微信朋友圈就全被刷屏了。很多人因为看了这集节目传统美食怎么写,当晚就加餐一大碗面条!不过,我也认为《舌尖》不是一档简单的美食纪录美食资讯网站。相比起它所展现的美味,人们获取食材的艰辛、家庭围绕饮食的悲欢离合和人生况味,倒更值得去体会。

  刘采萍:确实,这部纪录片很不同于过去请美女啊名厨啊,给你做一些名菜,然后围绕“色香味”评论;它关注了很多普通人的一日三餐,不由让人生出许多亲近感。

  山东人做煎饼,兰州人拉面,不都是家家户户必备必需的吗?这个创意真挺好的——— 为什么做“舌尖上的中国”,而不做“衣襟上的中国”、“房尖上的中国”?因为咱们中国人特别爱吃嘛,所谓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刘浩睿:但是从片名来看,重点还是落在了“中国”之上。也就是说,美食反而成了穿针引线的东西。从中国美食发展而言,社会背景、人口流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讲述美食的时候,将人文元素引入进来,能够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美食的现在和未来。

  还有一个特点啊,就是主创者把故事讲得很自然,摒弃了以往太多“正襟危坐”的采访。比如这个细节:《舌尖1》有一集叫《时间的味道》,最后挥手的镜头,那个师傅先挥的是右手,后来发现旁边同事挥的也是右手,他尴尬地笑了一下,马上改成了左手。这个镜头播出后还被网友视为“萌点”,这样的细节非常自然。

  李妍:我从一个纯吃货的角度来说吧。以前空闲的时候,我没事就喜欢研究一下各种美食食谱美食资讯网站,书也买了不少,写饮食、饮食文化、饮食感受的:比如汪曾祺,是个地道的吃货,他写各地美食,淡淡几笔,就能逸趣横生……所以在阅尽各色美食及美食感受之后,《舌尖》带给我的视觉、味觉冲击反倒不大了——— 我觉得,《舌尖》中那种对故乡味道、对亲人依恋的感情,真的让我感动。

  刘采萍:我觉得,从对这部纪录片的热情,就能看出我们中国人对食物、对吃饭的热情。很多特别复杂的感情,比如同乡之谊啊、怀乡之情啊,往往都勾连着某种对食物的眷恋。像陕西,大家都觉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表现之一就是饮食特点突出。我们河北,饮食品种稍显单调一点点,就多少会被不熟悉的人认为缺乏特色、过于低调……

  马想斌:哎传统美食怎么写,说说西安。每次有外地朋友来西安,说西安无数好吃的;可在我嘴里,一点都不入我的味。或许因为小时候,老家距离西安比较近,饮食差不多,所以没新奇感了。

  马想斌:我现在一有时间,都自己在家里做饭,把记忆中的或去过的地方的小吃,统统做来吃,想起什么做什么。

  李妍:那我们重庆人,“好吃”是全国出名的吧。在重庆,对吃货有一种古老的称呼,叫“好吃狗”,如果说谁是“好吃狗”,那人一定是个美食家。重庆人好吃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你坐出租车,听到司机打电话说今晚到哪里去吃耙牛肉,那是非得马上向司机打听这道耙牛肉的去处,然后呼朋唤友,在一个你永远想不到的背街小巷,找到那家卖耙牛肉的烂棚子。但是,就这也能吃得大呼过瘾……

  刘采萍:咱们中国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那真是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但古老的故事,却在一部新的纪录片里突然焕发出不一般的光彩美食资讯网站,原因可能就是刚才各位所说,观众在食物里品出了人生、人世的滋味。另一个新的表现,就是记录者所关注的不再只是中国美食的精致、精品、经典,而更关注普通中国人的家常滋味。像第一季里,对盐的讲述,对面的讲述,等等,都能勾起我们的味觉记忆和生活感悟。各位如何看待食物与国人之间牢固的联系呢?

  马想斌:《舌尖》系列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这个过程中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舌尖1》如此,《舌尖2》更是将这种情怀放大了——— 关于食物的记忆,能让颠沛流离的人落地生根。

  刘浩睿: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概念,就是“家的味道”。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情景——— 一个人轻易就被菜品中“家乡味道”所打动。

  我跟留学在外的朋友聊《舌尖》,他说,味觉是一种乡愁,是一种习惯。在从儿童成长为少年的缓慢历程里,如同流水刻岩一般,味道经年累月从舌尖滑过,留下了经久不灭的痕迹。《舌尖》中一段备受好评的台本这样写着:“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俄罗斯美食网站,才下舌尖,又上心头传统美食怎么写。”这也是为什么“儿时的味道”可以超越食材、厨艺,成为高于其他维度的评价标准。

  刘采萍:对“味道”的依恋,是不是也跟当下太多中国人“离乡背井”这样的大迁徙背景有关?比如我们和故乡,离开了;熟悉的味道,没有了,因此才特别馋,特别向往,特别回味……

  看过《一九四二》之后,我重新看了刘震云的作品。他有这么几句话:“故乡不一样,首先是口音不一样,你生在上海或生在陕西,口音肯定是不一样的美食资讯网站。另外饮食习惯也不一样。比如吃羊肉,在河南的话我们会吃羊肉烩面,陕西人就会吃羊肉泡馍,新疆人则吃羊肉串。这些不一样综合起来就是面对世界的态度不一样。”他在《一九四二》中那些所谓热衷于“吃”的描写,其实都是想表达饥肠辘辘的人民在劳作中消瘦的身影,以及这片苦难的土地。

  李妍:对人来说,真正让他刻骨铭心的,绝不是那些奢侈无度的食物,而一定是最朴素、最温暖、最安全的故乡或家庭美食美食大全视频。

  味觉这个东西是有记忆的。对很多人来说,食物并不仅是果腹之物,常常包含着感情与精神寄托。所以饮食一定是与文化、生活相通的。正因为相通,饮食文化才充满了生命力,能够引发那么多人的价值共鸣。在这个价值断裂的社会,或许,只有谈美食,尤其是故乡的美食,人们才能真正达成价值共识。

  刘采萍:李妍提到当下的价值断裂,我也想到一个现象———《舌尖》这样的作品,并不是作为孤例出现的,它更像一种现象在电视上的表现。

  最近一两年,突然有一大批以个验、个人经历为角度的,类似“口述历史”或者“家族历史”的作品出现。其中,以“吃”为切入点的也不少。

  过去,这种作品是非常少的。表现历史,我们往往会以庞大的,有数据有规模的,社会视野的角度去刻画、去分析,但是忽略了个人对历史的记忆和评判。现在社会在很多宏大问题上可能有分歧,有遮蔽,但是,你很难在饮食男女这样的事上,改变一个人的记忆和看法。把这些真实展现出来,也是历史。在我看来,这可能也是《舌尖》走红的原因之一吧。

  食物甚至还成为衡量人物是否了解地域文化,能否赢得社会信任的一把标尺。197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代表共和党接替尼克松竞选总统的福特传统美食怎么写,输给了没有“现任优势”的卡特。在谈到失败的最大教训时,福特说:记得吃tamale的时候先把玉米皮剥掉。原来在竞选中,福特来到德州一个墨西哥移民小区,人家请他吃墨西哥传统美食tamale,但是他没有把包在外面的玉米皮剥掉就放进嘴里,闹了大笑话美食大全视频。而就是在德州之行后俄罗斯美食网站,福特的竞选开始显露败象,中南美洲的移民把福特不会吃tamale这件事,看成是他对中南美文化的完全陌生,并据此认为他不可能为他们争取福利……福特竞选时,说了无数的执政宏愿,可是这些人们只记住了“他不会吃tamale”。

  所以,或许对整个人类而言,饮食这种东西,总是与生活、情感、文化紧密相关的。与其说总统是因食物而落败,倒还真不如说美食资讯网站,他确实是因为对一种文化缺乏了解而落败。人们往往不会认真审读一个人物的纲领和政见,倒会关注他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一些细节。

  刘采萍:我们还是回到这部纪录片。不管是夸张了中国人对吃的热爱传统美食怎么写,还是细腻刻画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朴素情感,《舌尖上的中国》,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传统的复苏,一种与故乡、同胞这些概念有关的,知识和情愫的需要。我觉得,我们仍然是缺少这样的述说的……

  刘浩睿: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是很辛苦的美食资讯网站。第一集里有一对养蜂夫妇,听说摄制组跟了他们4个月,一起吃住。也就是这样融入生活,镜头才能捕捉到最自然的部分。

  我之前看到一个纪录片叫《请投我一票》,讲小学生班干部选举。为了拍这个故事,导演跟这个班级的同学生活了一个学期,所以孩子们在镜头前自然地表露出了各种感情。

  我希望未来中国的纪录片,能够超过《舌尖》的水平——— 主角不是动物世界,不是风光旖旎俄罗斯美食网站,而是彻彻底底讲好“人”的故事。

  马想斌:纪录片近几年发展很快,《舌尖》系列只是其中之一。我觉得纪录片最大限度呈现真实,降低拍摄的干扰和影响,是没有错的。但对于纪录片的导演来说,不能或者不会仅仅满足于一种“真实重现”,还要依靠自己的审美和艺术思维。

  这几年,也许生活水平提升了,对电视艺术的要求也高了;也许是需要一点别样的东西来改善一下自己的品位……我从自己的直接感受中认为,纪录片的发展机遇正在来临。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独立的社会文化思考,需要真实的历史,这些都应该以影像的方式记录在册。

  刘采萍:《舌尖2》的成功,不仅是一种创作形态的成功,它也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不仅从第二季开始,电商网站纷纷推出片中美食的网购业务,而且纪录片的冠名费,也达到了中国纪录片的“史上最贵”——— 加起来近亿了。

  这是不是也提醒很多电视以及其他领域的创作者,看到民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品格,关注下里巴人的作品,也能够很火,别老是埋怨观众太低俗、不懂行——— 那是你没品出和做出真正的“中国味道”……

  李妍:以前的中国纪录片,充满了高大上的味道,选题没有亲和力,拍摄手法陈旧老套,所以始终面临受众少、人气差的问题。《舌尖》用大众化、草根化的视角做纪录,而且手法不是僵硬的采访方式,让人物自然展现内心,像在日常生活中那样。正是因为这种朴实与诚恳,才成就了它的成功。《舌尖》的成功也证明了,我们并不缺乏拍摄一部好纪录片的技术手段和操作理念;我们缺乏的,可能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坚持态度,对某一领域持之以恒的研究与热爱。以前看国外纪录片的时候,总是惊叹于制作者的执着,为了拍摄捕猎瞬间,或者为了拍摄某种植物生长,某种动物迁徙,长年累月、不计回报固守在荒郊野外……就冲这种精钻与坚持,也值得我们做纪录片的人去学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