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理财一般是由独立的中介理财顾问机构提供的综合性理财规划服务,这种服务是基于中立的立场,不代表诸如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也不仅仅代表消费者的利益本站
从“小海龟”到“大先生”——新时代高校海归教师引进与培养实践本站
位于重庆缙云山麓、嘉陵江畔的西南大学深深扎根中国西部已有百余年,办学历程中汇聚了一批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他们拼搏奋斗,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一代代西大人承载着一所百年学府应有的育人担当,以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秉承初心、杏坛育人、劝课农桑,为国家培养的80余万优秀校友服务于教育、农业等各条战线,滋养着西部这片热土。
作为国家布局在西南地区主要肩负师范和农业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西南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120人,国家级人才109人次,专任教师中教授727人、副教授1277人,博士生导师535人、硕士生导师1699人,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71%。国学大师吴宓,教育学先驱张敷荣,农学专家刘佩英、向仲怀等一大批优秀海归教师在这里言传身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瓜类育种专家吴明珠都曾在此求学。
教师队伍国际化是加快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学校引育并举积极从海外延揽优秀人才,并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外知名教育和科研机构交流访问。教师队伍中有一年以上出国留学经历者占比47%。从教室到实验室,一批批海归教师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以师者之爱照亮学子前行之路。
“英才工程”助力教师队伍国际化。时代楷模黄大年教授曾经告诉他的学生:“你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你们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在教师队伍国际化培养这条路上,学校全力搭建阶梯将教师送到国际知名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成效显著。2014年起,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西南大学每年超100人获批公派出国项目,最多时派出200余人。
学校成立了以校为组长,校长、党委、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校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组员的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校外事工作,一体化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通过构建制度体系,为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西南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明确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目标,《西南大学“英才工程”实施办法》提出保障和激励举措,《西南大学国外研修与合作管理办法》规范日常管理和服务,《西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校内评审办法》明确选派流程、工资待遇、管理考核……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体系基本建立。
同时,为了让广大教师无后顾之忧,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全方位保障措施——全额承担教师公派项目配套经费,保障留学期间薪资待遇,并对获得国家全额资助项目和西部项目教师发放一次性补贴;设立学校公派项目,自主选派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国外留学深造,对于重点发展学科,持续成出;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报销国际旅费,促进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组织教师基础英语能力提升班、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英语培训班,全额报销培训费用,对达标者额外予以一定奖励,解决出国留学的“卡脖子”问题;提前谋划留学项目申报,采取集中宣讲加专场宣讲、线上信息发布加线下靶向动员等形式,多层面举办留学工作推进会、项目说明会、经验交流会,多途径发布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国外合作交流活动信息;制作项目申报、派出指南,邀请有经验的评审专家指导研修计划撰写,工作人员细致审核,提高获批几率。学校同样重视教师派出的过程管理,行前做好培训教育,访学期间要求教师定期汇报访学进展情况,学成回国后举办学术报告会展示访学成果;在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出访交流、组团海外招聘时,也会看望慰问在外教师,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还给在外访学的教师寄送口罩等防疫物资,全额报销高额回国机票和隔离期间所有费用。受疫情影响,教师国际化培训受阻,学校积极探索开发与国际高水平大合举办线上培训学习项目,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展了“高校教师在线研究与学术沟通技能提升项目”,运用智慧教育技术推进教师在地国际化培养,让老师们更方便、快捷、高效地得到国际优秀师资指导,提升教师的国际素养。
“聚贤工程”广聚海外优秀人才。西南大学高度重视海外人才引进,近年来国家级人才引进卓有成效,“潜力股”的青年人才储备充足,一大批海归优秀青年人才绽放异彩,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学校设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和校长共同挂帅担任组长,设立人才工作办公室与党委组织部合署办公,办公室设主任3名,由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部、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和组织部副部长共同担任,将党委和行政对人才工作的组织落实有机结合,实现了党委、行政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有效保障了海外人才引进方向正确。学校从2009年开始实施“聚贤工程”,大力引进各类人才,通过“重点人才引进计划”“著名学者聘用计划”“后备人才储备计划”“学术团队引进计划”4个计划构建层次分明的人才引进体系,根据不同学科有针对性地全职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柔性聘用海外知名学者。
海纳百川,为凤筑巢,吸引人才的胸怀和手段是核心。学校通过每年开展数次海外人才职务评审、岗位聘用特别评聘,严把评审标准,建立校外专家库,以校外专家通讯评审和校内专家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方式,以线上加线下答辩评审的灵活形式,在海外人才回国入职前确定教授、副教授聘用岗位,发现、吸引海外优秀“成长型”人才。同时,学校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坚持多线并行:优选海外宣传媒体发布招聘信息,扩大学校影响力;建立海外引才联络站,宣传学校引才政策,联络海外优秀学者;组团赴海外招聘,利用国际学术年会、海外科研合作交流访问等机会宣讲学校引才政策;通过分析学术期刊作者精准引才,关注高被引学者,提高引才精准度;举办含弘青年学者论坛,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邀请海外优秀学者来校实地考察,打开校园文化和学术交流窗口,使人才更好了解重庆这座蓬勃发展的新兴直辖市。通过设立含弘系列特色岗位,用含弘博士后、含弘研究员、含弘青年岗、含弘学者岗、含弘领军岗5级岗位擘画人才发展岗位体系,明确岗位任务,激发人才潜力,保障聘期待遇,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给予较长考核周期,提供人才成长空间。建立校领导联系人才机制,组建校院二级人才服务工作组,为引进人才提供团队组建、实验场地落实、科研平台搭建、个人待遇兑现、人才房购买、过渡房租住、配偶工作安置、子女入学入托、个税返还等人才落地的“一对一”优质个性化服务。
步入新时代,学校着力构建教师思想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三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体系,引领海归教师成长为与国家、时代同频共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先生”。
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校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实现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全覆盖,精心策划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建立教职工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固化理论学习时间,切实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组织海归教师国情研修班,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对海归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灵洗礼。建立学校党委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交友制度和“双月”座谈会,通过谈心谈话和座谈交流等听取意见建议,关心海归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主体责任,明确学校、校长、各二级学院、院长抓师德建设同责。设置师德建设委员会,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各二级学院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设立师德师风联络员,实行师德师风定期排查和月报制度,切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在教师选拔聘用、出国访学、课题申报、职称评审、人才计划推荐、评优奖励、驻外干部选派、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荣誉称号推荐等工作中,将师德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
作为国家公费师范生培养高校,塑造未来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意义非比寻常。每年9月,学校都举行“尊师主题月”系列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校园氛围。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构建教师荣誉体系,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选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最美教师”、“兴明青年教师奖”、“唐立新优秀学者奖”、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制作宣传海报,拍摄宣传视频,进行宣传报道,召开表彰大会,号召海归教师向先进学习,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为让海归教师更加深入了解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校情,树立教育强国、教育为民、教育脱贫的责任意识,学校支持并组织海归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和调研实践。学校还入选首批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并借此承办寻找中国“好老师”大型公益推选、师德专题论坛等活动,加强对教师的价值引领。每逢新入职教师培训,校领导都要亲自讲授《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上好师德第一课。
百余年来,西南大学的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大批名师先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心理学家、国家教学名师、当代教育名家、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黄希庭先生便是海归教师心中敬仰的一位“大先生”。1961年于北京大学毕业后,黄希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扎根西部一晃就是60年。从青丝到银发,他坚守教师本分,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如今已培养了近300名硕士、博士、博士后,为我国心理学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黄希庭最先把价值观引入心理学教材,认为有生命力的心理学研究应该更多地参与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增进人类的福祉和安康。已过耄耋之年的黄希庭,如今仍勤奋耕耘在育人一线,带领团队积极推动社区心理学建设,把科研写在千家万户的心坎上。他研究的是人格,启迪的是心灵,“自立、自爱、自信、自省、自强,做一名幸福的进取者。”这是黄希庭对年轻一代的寄语。在黄希庭身边,汇聚了一大批优秀海归教师,共同建成了基础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心理学部59名教授、副教授中,有45人从海外学习归来,占比76%,黄希庭经常与他们一起漫步于校园的林荫道上,探讨理想人生。在黄希庭精神的引领下,更多师生立志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勇攀学术高峰,为全面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西南大学,还有一位矢志振兴中国蚕业、扎根西南劝课农桑60余载的耄耋老人。他就是国内外公认为“现代丝绸之路的领航人”、学校另一位“80后教授”向仲怀先生。“饱尽春蚕收罢茧,更殚余力付樵苏”便是他数十年教学科研的生动写照。向仲怀于1995年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建成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他领导的蚕学队伍是教育部和农业部创新团队,有正高级研究员23名、副高级研究员35名,是世界上最大的蚕学团队,集聚了一批大学校长,以及各类国家级、省部级优秀人才。他立志恢复中国蚕业科学的历史地位,45岁时毅然负笈东渡日本留学,学成回国后从日本引进多位留学人员,并派出一批青年出国深造,后继人才茁壮成长。从向日本学习,到回国后跟跑日本,至上世纪末与日本并跑,向仲怀的目标是中国要领跑世界蚕业科技。
2003年,他带领团队克服“非典”疫情影响,举债与日本在开展家蚕基因组测序上展开激烈竞争,率先绘制出世界首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该项成果入选当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在Science上发表。2006年,向仲怀团队又完成了家蚕全基因组芯片的研制,随即完成的40个蚕类基因组完全重测序的成果于2009年再次在Science上发表。至此,中国稳稳占据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2013年,向仲怀昔日的竞争对手、日本专家三田和英教授全职加入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2016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站在蚕业科学的巅峰,向仲怀最牵挂的还是农民的钱袋子,他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第一任首席科学家,明确提出蚕桑体系的工作目标就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并进一步提出了“生态型、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续”的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做到了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引领学科走向世界前沿,勉励青年科技报国,向仲怀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指引“信其道”者接续前行。
“立德树人”早已流淌在西南大学每一位“大先生”的血脉中,指引着“小海龟”们铸魂育人、薪火相传,西南大学也将一如既往关爱青年海归教师,扶持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赓续初心、砥砺前行。(作者周敏系西南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赵珂系西南大学人力资源部综合科科长,张晓琦系西南大学人力资源部选聘科科长,黄泽文系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文中图片均由西南大学提供)
本站 房子装修的档次高不高,主要就是看客厅,客厅作为整个房子装修的重心位置,基本家里来了客人需要招待都是在客厅进行的;同时客厅也是主人家日常的居家活动主要空间,平时家人看电视、娱乐互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