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折叠的短评,快失守的豆瓣电影

  • 2020-11-02
  • John Dowson

4月12日讯,京东方发布2020年年度财报,财报显示,2020年,京东方实现营收1355.53亿元,同比增长约16.8%;同时实现净利润50.36亿元,同比增164.46%。 在具体业务方面,半导体显示在报告期内实现营昆明富民

被折叠的短评,快失守的豆瓣电影昆明富民

豆瓣电影又改版了?

10月29日晚,一篇名为《豆瓣电影为了控评悄悄改版了》的帖子引起了豆瓣小组的激情讨论,与以往每一次风吹草动一样,影迷们的“精神家园”第N+1次遭受到了“外敌入侵”……

豆瓣还能守多久呢?

被折叠的短评,快失守的豆瓣电影

今日,豆瓣电影短评区改版的消息和豆瓣用户的愤懑情绪一道出圈。

这次改版又触动了大众的哪根神经呢?

上述帖子称,豆瓣电影短评区现在只显示部分短评,网页端只有4、5页,手机客户端刷到300多条也已至上限。然而读书、音乐版块依旧能显示全部短评。因此提出质疑,豆瓣是否为了更好控评而更改了电影板块的短评显示机制。

记者查询翻阅后发现,短评区相较之前确实多出了两条说明:短评区仅显示部分短评,由算法根据时间、热度等因素进行筛选,并随机展示;影片上映之前的、与影片无关的或包含人身攻击等内容的短评将被折叠,且其评分不计入豆瓣评分。

此外,确如网友爆料,某些影视作品已无法显示最新短评,只保留热评。只是这样的动作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却没人能记得请。这样悄无声息的改版,激怒了视豆瓣为精神乌托邦的豆瓣er。

热帖评论区弥漫着失望、愤怒和漫不经心的反讽,放眼皆是“阿北没有心”、“资本压迫终于来了”。敏感的神经被挑起,豆瓣电影评分的公正性又一次受到质疑。

在一片“药丸”哀嚎中,疑似豆瓣程序员以“情况不属实”转发原帖,表示以算法筛选短评部分展示是为了防止水军刷分,言语间是优化的初衷和背锅的卑微。

很难断言豆瓣此举意欲何为,但此事引起的争议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真实的评分评论是豆瓣电影立足之本,而大多数用户们则更倾向于自己选择和判断内容,而非由平台来筛选、决定。以“文青自留地”成名的豆瓣,正在失去它最独特的优势。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曾经的豆瓣有多自由,现在的用户就有多怀念。

豆瓣正在慢慢变成我们讨厌的样子吗?

评论里被反复提及“没有心”的阿北,是豆瓣的创始人,一个文青。

2004年,他想做一个分享“兴趣与发现”的社区,也希望这个社区纯碎、平等、独立,不被名利裹挟。时至今日,豆瓣网站上关于豆瓣那一栏里还保留着十几年未变的自述: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豆瓣也如阿北所愿,慢慢成为一群爱读书、看电影、听音乐的分享者们的精神乌托邦。在这里,大导可以被批评,质疑可以被讨论,好的作品可以被发掘。现在看起来,那是一个类似百家争鸣的时代,又或者说那是一段忠实于分享、忠实于作品本身的时期。

此外,文青们的评价大多严格,甚至普遍偏低,基本能上8分的都是神作。自身公平严格的打分机制与社区内良好的评价氛围使得“豆瓣评分”逐渐成为中国娱乐界的评价权威。

直到新的浪潮翻涌而来,资本力量和饭圈文化在流量时代走到了食物链顶端。

当豆瓣评分的公信力与日俱增,用户群体也不断扩大,表面上对于豆瓣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外部的压力更加深远。人多势众带来了更复杂的、不可控的用户,声名鹊起则使得评分被迫承担更多评价以外的意义,比如营销,被操纵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关于豆瓣评分被水军入侵的新闻早在2012年就已经出现,当时陆川作品《王的盛宴》上映后评论呈现两极化,片方认为这其中暗藏水军搅局,并承认已采取口碑维护团队在豆瓣刷高分。这似乎是片方第一次光明正大地承认刷分,网友在表达对刷分行为不满的同时也都在好奇“豆瓣评分究竟会不会被水军影响”?

于是乎就有了那篇被豆友们盛赞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2015年12月18日,阿北在这篇文章中几乎解答了大家关于电影评分的一切疑问:

为什么有的评分低得/高得不正常?

阿北:众口难调……豆瓣后面是很多个“别人”,未必别人不正常,也未必背后有阴谋……

豆瓣评分水军刷得动吗?

阿北:水军是有的,但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在程序员、工程师、产品经理们的努力下,声称能刷分的都是在骗人……

阿北字句真诚恳切,很有说服力,有网友两年后转发这篇时写道:这篇写得好,好到2015年写的2017年依然可以用。

但在如今可能不够用了。阿北低估了水军的力量,高估了自己的反水军机制,当时云淡风轻带过的水军问题可能正在逼死豆瓣…… 资本正以风卷狂云之速入侵豆瓣。

比水军更可怕的,是饭圈思维的处处渗透。

豆瓣电影的评论区已成为粉丝们打榜控评的阵地,手握多个小号为爱豆刷分早已不稀奇。相应的,有粉就有黑,粉丝有多猖狂刷分,黑粉就有多执着的“正义感”报复性打分平衡,豆瓣评论沦为粉黑掐架之地,撕逼之后,只留一地鸡毛的豆瓣评分仿佛一只提线木偶,尴尬又落魄。

从诸多案例中可以看出,曾经号称“刷不动”的豆瓣评分现实中已经有所松动,伴随着2018-2020年的中国偶像大爆发,爱豆作品评分注水已是事实,豆瓣电影的公信力受到冲击。“被折叠的短评区”则让豆瓣电影进一步陷入“危局”。

如今再读《电影评分八问》,想问阿北一句:“豆瓣后面是很多个‘别人’”,别人是谁?别人在哪?

失去坐标系的中国影视圈

豆瓣电影每次一点微小的变化都能在影迷圈引发巨大反响,因为它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兴趣标记社区,而是已经成为民间影视评价体系中关键的一环,与各类影视奖项、专业影评人共同构成中国影视圈的坐标系。

就像不少影视奖项在评奖时会区分“最佳”和“最受欢迎”一样,对于内容作品的评价总是需要专业评价和大众评价两个视角的。但如今这两个体系却都因为各种原因渐渐瓦解。

在以往,专业影评人的组成非常简单,主要由影视行业从业者、相关院校学者和影视媒体共同组成,但随着自媒体不断发展,掌握话语权的群体不断扩大,影评人的群体也在近一两年完成了扩张,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隐患。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在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节目中曾提到,“现在影评人太多,以至于可以用‘泛滥’来形容,这个身份不再具有一种令人羡慕的意味了,很多人可能觉得‘影评人’太大众化,这个标签不具备存在感。另一方面,影评人所追求的独立的身份很难实现,因此观众免不了要大失所望。”

影评作为一种评论存在公信力的基础是相对独立,但现实是影评人早已被纳入产业链条中,受各种力量所裹挟。影评人不是电影节评委,作为影视产业的下游行业,在如今往往以自媒体大V的身份存在,而自媒体的盈利模式本质上也遵循媒体售卖注意力的那一套,想要完全独立于片方和大众之外几乎是不可能的。

影评人圈子也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影评人开始做自媒体,开始规模化,开始商业化,最终成为披着“影评人”外衣的营销号。红包影评、恶意差评、标题影评等层出不穷,影评人群体本身的公信力渐渐消解。

豆瓣电影本轮改版则是另一种声音被消解的表现。

电影好不好,不仅要看票房,还要看口碑。作为最重要的影迷评分论坛,豆瓣电影一直在“呈现口碑”环节扮演着关键角色,买电影票前先看一看豆瓣评分成为了不少影迷的选择,由于近些年豆瓣遭受水军和饭圈双重入侵,评分的公信力已经不及当初,如今“被折叠的短评”则彻底剥夺了大众自主了解影片评论的渠道。“大众影评”失声……

票房、专业影评人、大众影评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的评价坐标系,但如果其中两大环节名存实亡,那么三维坐标系将变成票房坐标轴,最终走向“一切向钱看”的黑洞。

昆明富民 在2020年的冲击阶段,市场接连传来金地商置(HK:00535)“引援”的消息。 据媒体报道,前佳兆业集团控股执行总裁翁昊已于近日加盟金地商置,担任金地商置东部区域副总裁、江苏公司总经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